本书稿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
本书以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效率与公平不同关系模式及其运行的制度背景为观察视域,运用社会或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价值体系及其价值分配体系,明确了研究效率与公平的基本问题:价值主体(谁生产和谁分配),价值对象(分配内容),价值分配(分配方式和分配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全书的篇章结构,章在分
本书是对尼采解释学思想的阐述,从文本解释的角度来理解尼采解释学。这一解释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解释对象视为“症候”,即处于斗争关系中的力同时作为伪装、欺骗、自我掩蔽的表现,基于解释学视角,这意味着尼采将解释对象视为具有双重意义结构的现象,其真正的意义被掩蔽于表层意义之下。相应地,在尼采那里,解释成为通过揭露、破除表层伪装探
本书主要围绕古典实用主义奠基者皮尔士和詹姆斯的信念观展开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证得出二者信念观都由信念的界域、确立信念的规范力、信念为点探究至真、信念于内外力相交处确定是其所是此四部分构成。其中,前两部分是詹姆斯对皮尔士信念观的突破,也是二者信念观差异之处。后两部分是詹姆斯对皮尔士信念观的承袭,也是二者
全书紧紧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一主题,以马克思对本体论的重建为基本线索、通过马、恩思想的进一步比较,在新的认识基础上阐释了作者视域内的马克思哲学之真谛,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意义,作出了新的阐发,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领会和解读马克思哲学,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借镜。
对于推理本性的认识,关乎我们的思想方式。本书以古典实用主义在推理论上的贡献以及推理论在古典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为两条交织的线索:一方面,遵循逻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紧扣实用主义有关推理(reasoning)与理性(Reason)内在缘结的思考,深入剖析推理论既有研究范式(即现代数理逻辑与推理心理学)在义理和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
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道论》原名《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主要以存在的形而上考察为指向,其中既涉及世界之在,也关乎人自身的存在。作为形上的沉思,这种研究也可归属于当代中国哲学,而后者则是更广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延续。2008年再版时改为《道论》,以此体现其中国哲学的背景以及它与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历史
本书以辩证法的真实根基为突破口,对马克思辩证法作出了创新性的阐释,阐发了其生存论基础、理论内涵、理论根据和哲学史前提,以现代哲学的发展为宏观背景,探讨了马克思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辩证法研究的对话和沟通途径,阐发了马克思辩证法对于解决当代哲学内在矛盾、推动哲学未来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途径的优化提供现实参考依据;从深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与原则、丰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内容和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保障机制等三个维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