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评论》第6辑(2022年)共设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名家专论、经典移译、旧作新读、异质性哲学园地、哲人心路和批评与对话7个板块。本辑的专题是“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共6篇文章,其中前5篇是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经典思想的诠释和分析,最后1篇既是对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哲学研究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中国文化方
在传播学史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大众效果研究被认为是传播研究领域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对立的二元。这种已被认为“常识”的二元对立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是的话,依据是什么?答案否定的话,这种对立又从何而来?是如何以及怎样被建构的?法兰克福学派哪些方面被凸显和遮蔽?是本书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可供相关领域教师、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变化,往文化建设上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内容和重要部署。这也意味着文化A信成为同前以及将来一个十分重大的研究课题。
书稿以日本思想家丸山真男为主题,丸山真男是战后能够与世界一流思想家平等对话的日本思想大家,近年来丸山真男著作陆续译成中文出版,成为学术界一个热点。书中讨论了丸山真男的现代性思想,分析了他思想中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对日本现代性的探讨、对日本现代思想的本土起源的发掘,对于中国思想界来说也富于启发意义。书稿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
高清海先生是我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家。《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依据高先生的自传,阐述了高先生一生的理论活动和哲学思想的内涵,书中概述了高清海先生从本体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认识论与实践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又从人学和类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来为领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书是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变迁的文本研究。书中依据马克思对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理解、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概念的区分,将变迁的历程概括为人的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构想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知三大阶段。本书旨在为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初含义、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提供学理支撑。
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57年就任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
《蓝皮书和棕皮书》是维特根斯坦于20世纪30年代向学生口述的一系列笔记,出版于1958年。本书提出并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诸多主题。与《哲学研究》相比,本书的连续性更强,分析更细致,是更适合初学者阅读的辅助读本。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问题或者哲学困惑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出现了问题。他细致介绍了语言游戏理论
本书系统讲授分析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从古典实用主义哲学开始,以理想语言学派为主,兼及日常语言学派,涵盖早、中期分析哲学最为重要的十余位哲学家,着重展示分析哲学的工作方式和深层动机。与通常专注于哲学家的历史综述式导论不同,本书着力于学理脉络的挖掘,力图让读者直接面对分析哲学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经验,为进入分析哲学当前讨论打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基本理论框架,集中探讨了西方现代性话语对于精神生活问题的反思及其局限,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精神生活的物化与个体化处境的现代性理解,梳理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对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变迁机理的内在线索,并比较系统地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扬弃精神生活现代性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