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梳理西方社会运动的历史脉络,本书发现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存在着一种与生态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交叉但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的都市生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本书在国内学界第一次将其概括并简化为都市生活解放。都市生活解放并非凭空产生的新社会运动,而是直接源于当时都市社会阶段生活问题的恶化。当生活问题成为都市居民面临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个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的个体化。书稿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方法,以家庭政策变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消费主义的兴起三个关键制度节点为逻辑线索,考察了中国社会个体化的具体发生过程。分析了社会个体化的新场景对既有社会治理体系带来的影响:个体与社会日益疏离,既有的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奇迹的时代,电脑打败了人类国际象棋大师,AI写出了流行歌曲,机器正在学习阅读我们的思想……有人说,未来的世界中工作将会越来越自动化,算法将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大量的讯息,将带我们进入轻松工作的新世界,一个人人得以发展各式各样休闲活动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然而,这些闪闪发光的表
本书系“神经科学与社会”丛书之一种。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本书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之所在,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人类的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
本书作者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收录了《生产强制》《本真性强制》《闭合的仪式》《节日与宗教》《生死游戏》《历史的终结》《符号帝国》《从决斗到无人机战争》等文章。
本书内容包括:如何用坦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让他人按照你的期望去做?、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真正的信任?、如何高效管理,向下兼容?、如何调整心态,向上沟通?、如何让大家都愿意和你合作?、如何维护你建立的人际关系?、破坏人际关系的四大杀手、反馈,你的职业发展路线图、反馈方程式,让沟通无往不利、价值反馈,有“技”可循
本书致力于规范志愿服务礼仪,从而为推进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内容涉及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礼仪的内涵和外延,志愿服务的形象礼仪、仪态礼仪、沟通礼仪及线上礼仪。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这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正能量行为发生着不可思议的裂变,同时也对更好地支持“志愿
本书作者以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字指出,人们眼中热烈浪漫的“爱”,可能只是一种让人深陷其中、永不满足的“瘾”。人们因为无法爱自己,所以只能不断向外寻求赞美、认可和依赖,把爱当作缓解痛苦的安神药。本书对情感依赖的典型表现、形成情感依赖的心理根源和错误信念进行了系统阐述,直指因爱痛苦的本质:试图付出一切,努力成为对方不可或缺的
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点--主妇研究。她讲述了自己开始“女性学”研究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家庭主妇“无薪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无薪劳动理论”则脱胎于此。她从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作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