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人文主义”是杜维明教授在2014年的一次演讲中正式提出的论域。在开展“文明对话”、与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话的过程中,印度学者巴拉苏布若门尼(R.Balasubramanian)向杜先生建议,应该把儒学当作一种具有精神性的人文主义,以区别于世俗的人文主义。受此启发,杜先生以儒家仁学,尤其是思孟心学的精神价值为核
从古至今,死亡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有死的人类。到底什么是死亡?如果说顺天应时的古人对死亡尚有几分乐天知命的达观的话,现代社会由于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撑,死亡越来越被边缘化。人们刻意回避死亡、制造死亡禁忌,营造一种没有死亡和看不见死亡的人生与社会,死亡是什么的问题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和思考。然而,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刻意回避就推迟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哲学使人深刻。”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世界本质及其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的根基。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必需的哲学知识呢?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更为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引入“图说”理念,上篇“哲学的故事
哲学能否走出象牙塔,进入田野?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几年来,一位大学哲学教师和他的学生通过开展课程野外实习,对脑科病人、服刑人员、特殊儿童等进行了深入的走访,他们尝试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哲学理论知识,解答走访对象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帮助陷于困境的人重获新生。本书忠实记录了这一过程,表达了哲学师生对社会边缘群体的
本书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辩证法文本为入手点,从思想主题、哲学视域、理论功能等方面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对于传统哲学辩证法所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并进而考察其与辩证法的源头——古希腊、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以及后形而上学等的辩证法等之间内在的思想缠绕以及理论推进。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批判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加速演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大量复杂深刻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冷战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虽遭到沉重打击、进入空前低潮,但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不改其志,始终坚持批判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发展新形态,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是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理解和把握其中贯穿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的一本教材。它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及其相关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
《批判实在论哲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有:一,该书研究视角广阔,从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视角比较了两种科学观,发现了两者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引出批判实在论这种较新的社会科学哲学理论,较好地解决了两者对峙的局面,提供了一条超过两者的社会科学哲学的第三条路径。二,以清晰的脉络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层面论述了批判实在论哲学的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1年创刊,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从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主要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
当今社会人人都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然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问题。因此,高效能管理成为了热门话题。本书作者通过20年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思考与实践、35年的职场经验,以及自身在全球500强企业多岗位、多职位的经历,研究并总结出了在中国能够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