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梳理和总结自己人生路上学习、工作上的心得和感悟,催人奋进的一个读本。“川岳”也是作者“穿越”时空、穿越祖国神州大地的真实感受的描述。这些经历与内容包括:读研时的陕北黄土高原和河北坝上考察、对国有林区的考察。对求学时两所大学的关注以及退休后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游览和描写。
本套书共5册,分别为《点点灯火》《归墟》《叫不醒的世界》《归途》《望乡》。本册为《归途》,主要内容包括:走出荒原;局外人;珠海的云;旧院的玉堂春;归途(一);归途(二);轻与重;花语;怀念那些绿色等。
《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是作者新论著之一,体现了作者以“大文学史观”阚释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的深刻性和大视域。无论是作家论、文学变革研究,还是对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回顾梳理,都从时代、社会、文化、政治、审美等多个角度和多重维度进行融会贯通,尤其对近代文学百年研究做出高屋建瓴的学术总结。对百年学术与文学的演变历程,既有思想史、文
本书是一部近代文学研究论集,是“凝思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学术探讨,其重要学术价值在于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大背景下,探索近代文学的转型和近代作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内容涉及中国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时期文学思潮、流派、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等,尤其对中国近代学术和文学作为现代化转捩关键的诸多表现和上溯下延方面用力甚勤,
《十九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是作者早期成名作,原题为《悲壮的沉落》,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必读书目。本书对1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进行了宏观上的观照和具体层面的梳理剖析,既描述了文学思潮嬗变的渊源与影响,又概括了文学各体裁的时代特征,如16-19世纪中国文化与
陈三立和陈寅恪研究一直是学界热门,史学界与文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书作者通过认真研读陈氏著作及与之相关联的同时代文人著作,拜谒庐山陈寅恪墓,重新感受、领悟墓碑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深刻内涵,激情著文,从而将陈寅恪的心灵世界、思想价值、文学价值、精神遗产及其在现代学术体系建设中的学术贡献立体生动地呈现
《桐城派研究》是作者早期代表作之一,原题为《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对清代文坛影响极大。作者勾勒了桐城派百余年的变迁史,分析了桐城派兴衰发展的轨迹,重点阐述桐城派代表性人物及其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的学术价值。作者打通文与史的人为割裂,以理性的
本书试图探讨鲁迅的家国理想与文学隐喻,共四章内容:第一章家国理想:想象的共同体与启蒙价值观;第二章殖民语境:作为另一种意识形态的租界体验;第三章文学世界:社会性压抑场域与文学隐喻;第四章国民性批判:民族国家背景下的“立人”使命。读懂鲁迅的家国理想和文学隐喻,能够更加完整地理解五四时期以及三十年代的启蒙意识形态及其文学作
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对故土的情感,以九峰山山川风物民俗为主要创作题材,抒写九峰山自然之美、乡俗之美;第二部分写九峰山外的人文景观,通过描写山外的世界,山河阔远,青山绿水,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三部分写人间烟火情,通过记叙身边小事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第四部分主要描写人文景观,一词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第
本书分为人间印迹、人间风物、人间四时、人间烟火四篇。具体内容包括:窗外;夜航;海南行/寰宇行;威尼斯;元阳梯田;圣彼得堡;延安学习有感;再见延安;白云;永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