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24篇论文,对强制阐释论所包含的具体概念范畴、理论范式意义、批评实践价值、当代理论启示等作了深入的阐发、讨论与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强制阐释论的理论内涵,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如何恰当地把握西方文论范式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构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该组论文发表后,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本书探讨了关于生命与死亡的11个大问题,并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确定的或者最佳猜测的答案。这些问题大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答案,因为它问了什么是生命,为什么我们必须死亡,以及人类是否能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有些问题很容易回答,有些则需要专家解答。本书试图找出困扰人类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东西有生命,它死后会发生什么?人
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本卷针对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生活的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既对任法融的道德思想、孟子之前的儒学性善论、人类道德意识的演变、叶适功利之学等中国传统价值与
在文学理论的知识谱系中,“作者意图”是一个不可缺失的要素。自20世纪以来,意图问题得到了较之从前更频繁的讨论。本书就美国学者赫施(E.D.Hirsch)的“作者意图理论”加以研究:一方面,从“主体”“意向性”“文本”“语言”“语境”等多个视角切入,描绘作者意图在赫施理论中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多元建构”状态;另一方面,基于
哲学思维方式标示着哲学变革的本质,是哲学家的思维和活动方式的方法论方面,因而成为哲学研究的常新主题。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这对于开启现代哲学大门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从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产生的思想背景的论述入手,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引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脉络、变革本质、内在维度、
《价值的理由》是陈嘉映教授的学术随笔集。生活不是科学。我们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哲学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失去了判别是非曲直的基础。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从社会热点出发,用思辨的方法探寻如何定义自我、认清自我,
本书探源上海现代建筑,追踪上海现代城市主义思想的肇始,对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的不同语境,揭示其不同释义的本土特性。现代主义,是否只是本土接受外来文化后诞生的产物?如果现代性不止于外来的传播,那么该如何演绎上海的现代城市主义这一具有宣言色彩的自主性?文集缘起2017年《市民都会》的国际研讨会,部分是演讲记录,大部分经作
本书收录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孟伟的学术文章约40余篇,涉及《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欧洲政治哲学的思想嬗变》《为爱欲而战,就是为政治而战--评马尔库塞政治批判的心理学角度》《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分化》《黑格尔市民社会论的三重内涵》《走出全球文化互动的困境--对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反思》《西方学者视野中的资
本书共分九个专题,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观、物质观、实践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资本观、自由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