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戏曲研究作为文学艺术的独立学科逐步开展起来以后,一些戏曲研究家开始注意了戏曲史料、论著的搜集整理及辑佚工作,陆续把它们汇编起来,刊刻或排印成书。最早刊印的是1917年武进董康辑刻的《读曲丛刊》,通行本收入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等古典戏曲史料、论著7种,系采用善本重新刻印。其后有海宁陈乃乾于1921年、1952
本稿基于“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系列活动,活动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旨在整合青年教师的研究兴趣与方向,形成独特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自2016年5月开始,截至2023年底,总活动场次超过七十回,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学术批评和学术气氛的活跃,赢得了学界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本稿执行主编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
本书通过对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十五种诗词题材中的名家佳作的解读和鉴赏,使读者充分领略唐诗宋词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并从中获得教益,提高古典文学修养以及阅读和欣赏的能力。修订要点:1.各章唐诗篇、宋词篇先用一段文字概述该主题诗或词的发展脉络、特点、代表作家作品,再进入具体的诗词赏鉴。2.每篇内部设置小专题,按专题赏析作品
宜昌是一座古老的荆楚文化重镇,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是楚巴文化的发祥地和长江文明的重要策源地。本书讲述了宜昌的城市历史文化,共分为31章,作者采用“信史+非虚构(文学)+概述提炼”的方法,以历史为经,以人物为纬,以数据为支撑,以重大事件为节点,以鲜活故事为亮点,将叙事性表达、描写与评说融为一体,记录了这座老城的街
本书收录将近四十位原南市老居民的口述回忆,所述内容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第一次从民间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南市地区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和沧桑变化,内容涵盖商业、艺术、民俗、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方面。对于天津来说,南市地区是个极其特别的区域。这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著名的“三不管”局面,深刻影响了天津城市的发展进程
本书为二十世纪初期鸟居龙藏在华考察精华图录之一,是作者在1906年至1908年及1930年至1933年期间,对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进行深入考察后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首版于1936年,由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印发。由四册照片集组成,照片内容涵盖了以辽的上京都城为中心的遗迹遗址、辽代庆州城遗址、巴林长墙、多座辽代陵墓等,共计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著名史学作家唐浩明继《曾国藩》之后又一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从曾国藩存世的2000余道奏章中精选47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加以评点介绍。全书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
这是一本历史类的通俗读物,也是趣说中国史系列的第9本。本书以一种开创性的方式呈现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时而展现性格特点,时而展示诗词歌赋,更有大唐盛宴相邀,从饮食到酒水,从服饰到表演,从故事到细节,从传说到真实,无不彰显着盛世繁华。这是一本历史科普书,作者将历史经典著作与现代思维结合起来,用诙谐幽默的
本书用大量的北洋海军沉舰文物图片、通俗生动的语言全面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洋海军沉舰遗址出水文物的出水过程、保存状况、隐含信息,以及北洋海军军舰的建造和服役过程,特别论述了出水文物所代表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对海战的影响程度,从而帮助读者认清甲午海战的历史真相,正确看待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同时,书中还对中国
本书结合当前读图时代背景对中国典籍多模态翻译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中国典籍对外译介的困境和挑战出发,论述图文结合的多模态翻译形式对在异域环境中传播中国典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然后剖析中国典籍多模态翻译的实质、分析其翻译过程,提出中国典籍多模态翻译的多元评价标准,再结合当前图文书、漫画、视频动画等各类典籍多模态翻译实践,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