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作者长年在吐鲁番进行野外石窟调查的基础上写就的,将高昌回鹘时期的观音图像分为三期、五种组合与两大信仰体系,这一结论可以进一步作为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分期的参考和观察其艺术变迁的窗口。同时,该书还对观音图像的题材、内容和绘画风格进行详细的辨识与考证,创获甚多。此外,作者将艺术史“以图证史”、“以图补史”的观念引入,并作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影响*大的几部经典之一,义理深圆,彻法源底,自古有“开悟在楞严”的说法。但同时又因体系庞大,包罗万象,语言精简,而号称难读。虽各代名家注疏甚多,但由于注经体例和语言的障碍,一般爱好者甚至研究者都难以从古注疏入手研读。此书系在作者于佛学院讲授《楞严经》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其特色在于以现代读者易
《坛经》是禅宗的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人读《坛经》,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浅,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备受鼓舞。本书作者试图以讲座的形式,打破现代读者与佛教文化的隔阂,祛除因缺乏实际修持而导致的对《坛经》的片面认识,帮助读者从整个佛教史、禅宗史的背景中深入领悟《坛经》的无穷法味,最终得到佛法
人性的进化,其实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
宗教社会学(第六辑)
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局势中,文化意识和文化战略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而在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中,宗教研究是其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宗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受历史变迁、外部环境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此外,由于背景复杂、定位困难、领域广泛以及问题敏感,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作为仍在形成中的学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既
青原行思是初期禅宗文化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禅宗刚兴起时经历了双重革命:其一,是六祖慧能的《金刚经》革命,发展高峰是洪州宗“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标志着佛教在组织上和制度上完成中国化。其二,是七祖行思的《易经》革命。青原禅系以《周易》为基础,试图从佛教立场消解不同宗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优点,建立将文化和修行融为一
宗教自诞生以来就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关联,一些宗教甚至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对待宗教应该具有一种文化感,形成我们探究宗教的文化意识,表现出评价宗教时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鉴赏。本书包括对宗教与文化的综合论述、整体思维,并深入探究宗教与文化战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对话以及生态文明发展等
佛教官寺,即唐代通过皇帝诏敕在全国诸州统一设立、制度整齐划一、承担若干特殊功能的官立佛教寺院。佛教官寺既是唐代国家宗教政策和宗教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全国佛教寺院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在系统梳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既有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辨析了关于唐代佛教官寺制度渊源的三种主要观点;研究了
宗教思想历史悠久,涉及我们理解宗教所必需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价值、宗教思想精神及其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反映、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对宗教自身核心理论探究所必须触及的宗教神学等方面。本书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一为“宗教与思想、精神”,二为“宗教与哲学、神学”,三为“宗教与伦理、科学”,从宗教思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