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孕育条件和基本内涵;第二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简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思想流派及其基本特征;第三章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书院制度、科举制度进行了解析;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了古代诗词、散文、戏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第五章中国古代艺术,简析了古
《春秋集传》作为清初湖湘地区的《春秋》学研究代表之一,是李文炤晚年時期的著作,于雍正五年(1727)六月编写完成,共十卷。李文炤汇集前代学者注解《春秋》学说,总体以引宋代学者为主,如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朱熹、吕祖谦等,又以引用程朱二人为最多,再参以己见,纂成《春秋集传》,表现出其一贯尊崇并发扬程朱学说的特点。
《[乾隆]鹤峯州志》二卷,清毛峻德纂修,清乾隆六年刻本。志分上下两卷,卷上纪圣制、星野、舆图、沿革、疆域、山川、关隘、城池;卷下纪户口、田赋、物产、学校、祀典、职官、风俗。志前另收修志姓氏、序文四篇、《容美司改土记略》、总目。《[道光]鹤峯州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吉钟颖修,清洪先寿、部生榕纂,清道光二年刻本。志分十四门:
本书为通俗传统文化读物“中华元典引读丛书”之一种。“中华元典引读丛书”将先秦时期应运而生的一批文化元典逐部加以诠释,阐述其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民族性格的全方位影响,从而揭示今人精神之来源,民族文化之来龙去脉。本丛书所选书目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元典意义。本书从《周礼》的内容结构、成书年
本书辑录的档案文件,都逐一翻译成汉文,原则上保持原书的编排秩序,每一册分满文本和汉译本,将满文本与汉译本对照,方便专家学者们的使用和研究。本书的时间跨度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闰九月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清代新疆地区的职官、军务、民政、司法等十六个方面,是十分珍贵的档案史料。
本辑为第七辑,收录二十三位作者的二十四种著作。其中如洪义俊的《甲寅燕行诗》详细记录了燕行使团在燕行途中的唱和诗;吴载绍的《燕行日记》文笔細膩,内容丰富,详尽记录了燕行途中的见闻,尤其“商译”活动,是研究燕行从政治活动扩展到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文献;朴趾源的《热河日记》跳出单纯记录行程的日记格局,详细介绍中国先进的
本书是广西红军村建设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百色学院重点研究课题结题成果。本书以百色市田东县印茶镇巴麻红军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查阅文献档案资料、走访典型事迹亲历者等,对巴麻的整体概况、革命斗争历史、革命精神及其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等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发展、现状与展望等角度,回答了巴麻红军村“蕴含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丽花朵,它拙中藏巧、朴中显美,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寄托。我们的很多习俗,以及身边用品的各式图案、外形都带着寓意吉祥,寄托着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你了解它们的由来和内容吗?本书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为题材,分别从吉、福、禄、寿、喜、财六个部分,系统有序地提出100个问题,并一一解答。书中内容涉
本书既记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的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社会文化、风土民情等基本镇情,又依照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突出了洛带镇的亮点、特色,设置特色篇目,如旅游文化、洛带名人、历史风貌等,地域特色鲜明,时代特色突出,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乡土教材,也为洛带镇保留了丰厚的史料。
石龙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东莞市北部。东邻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南与东莞市茶山镇相连,西靠石碣镇,北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隔东江相望。南距东莞市政府所在地南城15千米。《石龙镇志》设有千年古镇岭南名镇、基本镇情、经济强镇、军事重镇、举重之乡、宜居小镇、文物胜迹、风土民情、人物、大事纪略、附录等篇目。《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