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大乘佛教重要经典《楞伽经》的现代诠释,科判明晰,解释简明扼要,能够带领读者领略该经的核心义理和主旨大义。
本书研究的是17世纪前后西洋传教士寻求中国朝廷宽容天主教的历史,并提出“求容”策略这一说法。全书首先追溯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历史,从传教策略角度分析宫廷耶稣会士这一群体形成的过程,以及不同时期寻求朝廷容教的手段和途径。然后分析传教士在宫廷和传教团这两个场域的角色和地位。接着从皇帝官员对西洋传教士和天主教的宽容程度,来呈
章加若白多吉传
本书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五斗米:陶渊明与道教之关系》,从多种视角证明了陶渊明的宗教信仰为天师道。下篇《白莲社: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全面系统地考察了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复杂关系,指出陶渊明在宗教信仰、文化观念上对佛教是坚决拒斥的,但在文学形式、诗歌艺术方面又充分吸纳了庐山佛教文学的营养。
《解脱道论》是一部论述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论书。书中所建立的禅定理论和阐述的心理分析学说,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一本修习佛法的入门书,也是佛教理论的纲要性典籍。
《佛性论》以“佛性”为主体而广泛论议,几乎同时囊括了印度所传大乘佛教各宗精义,并加以附有新义的组织与阐释,自成系统。虽为不少学者视为如来藏系之论典,但也结合了般若中观与唯识学的义理来组织学说,因而此论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共有八卷,分十三品,自人天乘法说起,进而声闻、缘觉、菩萨诸乘,终至佛果修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虽然是“法备五乘”,而目的一样是教菩萨法,终而佛乘,只是就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由浅而深而已。本经除<序品>中有些神通及超现实境界的描述外,其后的解说开示,或教诫,都是很平实亲切的,很少超出我们识量认知之外
01.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02.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0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04.闵采尔、盖斯迈尔和海尔高特的宗教革命05.瑞士的宗教改革与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学说06.法国的宗教改革和胡格诺战争07.英国独特的宗教改革历程08.天主教的心脏热土和内部改革09.加尔文旗帜下尼德兰的革命烽火10.“三十年战
《文化交融: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引论先强调指出道教的产生是受到少数民族宗族的影响的,颇具新意。接下来从纵向的角度,概述道教在少数民族中传播的历史;又用四个章节从横向的层面,具体阐述道教影响瑶族、壮族、苗族、黎族宗教所产生的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交融的情况。书稿从少数民族道教的产生、少数民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二章。上篇《生命内景》在考察百余种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典籍的基础上,以“一气周流”为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复现了古人视野下的人体生命规律,并浓缩为一张“医道太极图”;中篇《药方剖析》以“医道太极图”为模型工具探讨从《道藏》精选出来的81张药方的配伍机理;下篇《古为今用》站在宏观层面,审视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