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广东德庆为立足点,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及乡土风情风物,所涉遍及西江流域。德庆虽为粤西僻县,然其所处交广道适中位置,素有粤西舟车之会美誉,更有潇贺古道沟通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倘若搜钩交通,既可研究佛教东传路线之史阙,又可考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交流之线索;若陆贾祠于德庆锦石山下,则汉使南来,必经此地,复有悦城龙母祖庙碑刻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是唐宪宗李纯在位的最后一个完整年度,这一年看似只是大唐289年中的普通一年,却影响了此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进程。这一年看似是在凯歌高奏中度过的,但朝堂上早就暗流汹涌,后宫中早已杀机四伏。 本书深入解读元和年间诸多政治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从史料出发,透彻
繁华盛唐,衣冠缙绅,终是狂澜难挽。五代十国全史全套八部,唐末五代通俗说史类作品,以史料为本,用缜密的逻辑分析和生动幽默的笔触,道尽这一纷争不断、波谲云诡的重要历史时期。重点叙述从唐末黄巢起义,到宋灭北汉的一百多年间(875979年)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黄巢起义、梁晋争雄、五代更替、十国兴起、赵宋统一等,
本书为沈长云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本文集收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沈长云的弟子和学界友人撰写的中国古代史与古代文明史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内容皆研究内容以先秦史为主,包括文明与国家起源,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夏商周文明等内容。涉及先秦历史与考古、中国史的诸问题等多个方面,堪称一部极具学术水平的先秦史研究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与共生的城市,华洋杂处与中西交融。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是一个依水而定、因路而兴的城市。城史纪元是哈尔滨城市史研究的一个关键性和节点性问题。俄侨等侨民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条路径(法国、日本与俄国)的结合点。哈尔滨作为一个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
《隋唐五代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的最后一部,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变革、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等历史面貌。本书编选了原著上册叙述政治历史变革的部分,旨在简明扼要地梳理该时期的历史脉络,包括王朝的兴衰与更替,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本书配有300余张图片,并附有图注说明,以对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艺
为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轴心文明,在历史的延长线上,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不是静止的,而是向前涌动发展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在路上的过程,在不同时代续写着崭新的思想篇章。胸怀天下、四海为家,这是中国古代先贤的理想与抱负,也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浪漫愿景,它代表着中国思想的开放心灵和自信胸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在天人关系与
人们一提到千古一帝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地方是陕西,是西安的秦始皇陵,是临潼的兵马俑博物馆,是巍峨的咸阳古都,是雄伟的万里长城等。其实,在河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平原到山区,从内陆到沿海,从村落到闹市,从史料记载到民间传说,多处留有秦始皇的遗址遗迹。为多层次、多角度了解秦始皇在河北的活动情况,自2016
《国际汉学译丛》是《国际汉学》刊物的姊妹刊,来稿原本全部是投给《国际汉学》杂志的稿件。国际汉学类的译文一直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国际汉学译丛》第4辑收录作品包括:《天子之孝》《论近世中国文人之治史》《17-18世纪在中国的欧洲耶稣会士和中文书籍》《龙华民及其》《早期中国笑修辞与实
《宋朝事实辑校》是宋代史料丛编之一,共20卷二十五门,分门记载了北宋自太祖朝至徽宗朝的政治时事和典章制度。原书60卷,后因战乱佚失。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其它书籍中辑出,有补史、考异两个方面的学术价值。此次由孔学老师辑校,对该书的作者问题、书名卷数及成书时间、资料来源、价值与不足等多有发明,厘清了《宋朝事实》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