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上河图》分为上下册,上册,主体即为不间断的手绘台北城市街景变化图档,配以1000余条民生新闻,记录台北从古至今的种种变迁、事件、政策改变等,新闻大都有图绘场景一一对应,从各个方面展开,呈现了生动的、富有烟火气息的城市百态;下册,绘者叶子以查访到的老照片为蓝本,重新绘制历史事件或家族图谱,另有作者邀请近20位亲朋好
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参与市政管理的问题萌芽于晚清,历经清末、民初之不断发酵,一战后成为该租界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华人团体经过反复的呼吁、斗争和交涉,最终获得参与市政管理的一定权利,打破了外侨对市政权力的垄断,不仅使当地华洋关系发生深刻嬗变,而且为中国政府部分收回该租界主权提供了协助,同时有力推动了其他租界华人参与市
本书是一本城市传记,重点阐述东莞的历史文化、经济建设、风俗民情。全书分为三个篇章:历史文化篇,重点介绍东莞的广府文化、粤曲、粤剧,袁崇焕、罗亨信、伦明等历史文化名人以及虎门炮台、袁崇焕纪念园、可园等名胜古迹;经济建设篇,着重介绍东莞世界制造业之都的前世今生,讲述东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对外经济、科学技术创新、现代服务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变革与转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征,从理想人格角度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做了深入发掘,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美育等做了宏观考察,并对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变做了整体阐述。本书章后附有大量经典文选,同时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与研讨题,
本书选取南宋从治世转入衰世的宋光宗、宋宁宗两位帝王作为研究对象,从内禅闹剧、庆元党禁、对外战事、权相专政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南宋中期的政治社会问题,也剖析了光、宁两朝的南宋不由自主地走向衰微的历程和原因。本书认为,南宋历史走向的逆转正是定形于光、宁时代,南宋皇权的一蹶不振和权相的递相专政始于这一时期,嘉定初年爆发的纸币信用
《陈寅恪六朝隋唐史论》以陈寅恪先生在史学领域的著述为基础,精选其史学专著与文集中极具价值、可彰显其学术高度的代表性文章,编为一册。选目出自《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通过对陈寅恪先生史学成果的提炼,更为清晰地反映出其在中国中古史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使普通读者
与《史记》并称史学巅峰之作的《资治通鉴》,是重要的中国文化典籍。“百家讲坛”名师、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对这部史学著作做通俗化解读,通过解说大众熟悉的人物典故,传达《资治通鉴》蕴含的古人智慧与处事哲学。作者通过“人生第一课”“成功一定是好的状态吗”“一位强势母亲的悲剧”等12个故事,精辟解读《资治通鉴》中的人生智慧
该书稿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史论专著,从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的教育制度、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等多个侧面论述中国文化。该书稿旨在通俗易通、综合全面地展示作者所关注的中国社会的点,着重点、线、面地结合,论述中国传统社会中各文化基因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这是一部通论性的著作,根据每一个专题,作者皆有融汇古今、贯通先后、高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清朝官修的一部大型纲目体编年通史,清朝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和亲撰批语。在众多官修史书中独具特色。清高宗在亲撰序言内提起编撰此书的原因,乃从其“皇祖”《御批通鉴纲目》谈起,认为“皇祖”御批虽可“垂教后世”,但却未改动旧史之文,“故命儒臣纂《历代通鉴辑览》一书,尽去历朝臣各私其君之习而归之正。”清高宗的思
本书是清晰而全面地梳理和记载了汉匈战争全部历史的著作,其中完整梳理、记载、评论了两汉时期汉匈战争的全过程,并且包括匈奴的先祖与夏商周的战争、匈奴的后裔与汉族的战争、匈奴后裔在欧洲和西亚的战争的全过程。根据汉匈战争发展的进程,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章:汉匈战争前史,主要讲述先汉时期匈奴先祖与夏商周发生冲突;汉匈战争上部、汉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