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神话为研究对象,借助神话理论,以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神话研究丰富学术资料为基础,以必要的实地调研数据材料为支撑,将纷繁复杂的鄂伦春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英雄神话和萨满神话四种类型,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将鄂伦春族的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同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
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禅定思想研究戒律思想与实践菩提心思想与实践和佛性研究等五届国际佛学论坛,集结论文成书四册,是为《禅定》《戒律》《菩提心》《佛性》。2016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佛学论坛以佛教的因果思想研究为主题,就佛教的因果概念、内涵、历史演变及现代价值等议题展开了系
本书共分四章,由四个主题组成,即佛教与传统社会、佛教与知识分子、禅宗与禅学、佛教历史考证。在这四章内容中,每一章都选取中国佛教史上的特定人物、事件或思想、著作,进行分析评论,并以年代先后为线索,组成一个逻辑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完整体系。*后,则以绪论的方式论述中国佛教的精神内涵与发展脉络。本书的特色是注重历史细节的考证,由
本书以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于广西壮族花婆信仰及其审美观念进行了探讨,力求将这种审美观念与宇宙观、作者所称的时间范式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将历元作为宇宙初始时间确认的方式,进而讨论天元与天时、人元与人时、地元与地中联系在一起,进而说明时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时间观念,以及由这样的时间观分形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通过对壮族民众
论文以区域研究为视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邻区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为主线,通过对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间场域中、不同人群历史记忆下多样性实践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阐释该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区域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关联与过程演变。论文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地方志书、碑刻、族谱等文献,结合王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宗教与启蒙》从思想史维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具有本土文化根基和巨大比较优势,中国启蒙具有整体性;从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提出要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宗教共同体应当让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宗教与启蒙关系上提出中国宗教应当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启蒙,以共同发展为价值目标
武陵地区主要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原出入西南的重要通道。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信仰习俗丰富多彩。武陵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互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多向互动、共生互补的民间信仰生态。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具有长期性、多元性、混融性以及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加强对武陵地
本书作者师从范鲁宾,后得清朝第五代国师诸葛锡传人王彰之真传,嘉庆至道光年间,心泉公历游山川,自罗定往吴川一带,将其考证之见闻以及与人造福之日课,记录成册详加评解。
本书以广州为起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世界三大主要宗教在广州、东南亚及南亚沿海地区的传播,及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遗存下来的著名宗教景观,以期寻找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宗教文化的同宗同源,找出人们之间信仰的共通点,从而为中国与东盟区域旅游合作找出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