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芙蓉为君开》集老舍、张恨水等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士,以不同眼光、不同角度、不同语言风格的多层次、体验式讲述,围绕成都近现代以来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线索,呈现在历史风烟中成都人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文化态度,以及永远在发展变化中的成都城市形象。
《别太把西湖理想化》集郁达夫、徐志摩、李叔同等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士,以不同眼光、不同角度、不同语言风格的多层次、体验式讲述,围绕杭州近现代以来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线索,呈现在历史风烟中杭州人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文化态度,以及永远在发展变化中的杭州城市形象。
《旧时明月照秦淮》集周瘦鹃、张恨水等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士,以不同眼光、不同角度、不同语言风格的多层次、体验式讲述,围绕南京近现代以来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线索,呈现在历史风烟中南京人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文化态度,以及永远在发展变化中的南京城市形象。
美国人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1812-1884)是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外交家,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从1833年10月26日抵达广州,直到1876年辞去驻华使馆职务返美,在华生涯近43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
一艘古船上凝结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 举目世间,南海I号是一艘少有的包含信息量巨大,意义非凡的船。 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海I号被发现后,我国几代考古学家历经30余年的接力探索,克服了众多水下考古技术难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世界考古领域的创举,终于让这艘南宋沉船以完整的面目重现人间。 在南海I号上发掘出的文物超过1
湘江,既是源远流长、滋养一方的不息活水,也是古往今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原点。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自然的共生互动并不鲜见,而在湘江之滨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楚辞中的临沅湘之玄渊兮到杜甫笔下的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从反复被描绘的《潇湘八景图》到传世古琴曲《潇湘水云》,湖湘之地人杰地灵,文明傍水而生,江水也因此留名。除此之外,湘
本书是大六经工程出版项目,尚书类文献中国蓝图的第一卷。它是对先秦重要政典,被称为政事之纪政书之祖的《今文尚书》的系统整理和时代阐发。每节包括经义、原文、注释、语译四大部分。其中经义是对古代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因具有重要价值;本书整体上由龙头序言,猪肚《今文尚书》译释,豹尾附录三大部分组成,从
世界需要和谐发展,不同文明需要共享、互鉴,时代背景使我们把中国文化教材编写与数据库建设置于世界的洪流、时代的发展、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框架之中,思考与之相关的诸多重要问题:中国的语言文化自身具有哪些特征?是否具有主动积极介入世界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汉语能否成为传播全球文化的语言媒介?我们能否创造出一种普遍有效的汉语输出制
胶州从明万历年间开始编纂地方志,到新中国成立前共进行了五次编纂,分别是明万历志、清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民国《增修胶志》。《增修胶志》编纂完成后,迄今无整理本。本书根据1931胶县大同印刷社排印本为底本,对《增修胶志》进行整理、校正、标点、注释,并核对了志中引用的文献原文,使《胶州志》走出档案馆藏,进入百姓视野,必将
本书记述了靖康之变的全部过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滴水花,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永远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巅峰,甚或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北宋王朝,顷刻间覆亡。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耻。 作为皇帝,以徽宗的才能,治理国家本可游刃有余,但他却是失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