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十分发达,是我国优秀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多样的编纂形式、丰富的编纂思想、悠久的史官设置和修史制度、突出的历史编纂成就,需要认真研究、总结和借鉴。本书名为《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产生和发展。突出社会变迁与历史编纂学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学术思想的嬗
《麻江县传统村落志》是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要求,全面系统的记录了传统村落的情况,是集实用性、资料性、信息密集性为一体的大型工具书,旨在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麻江提供基本资料。本志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尊重历史、求真务实的原则和“广征、核准、精编、严审、及时”的编纂方针,生动记录了河坝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中国史的研究编纂、宣传教育为新时代凝心聚力铸魂。本书是作者新中国史研究成果精粹选集。作者认为,新中国史是中国历史的自然延伸,是正在行进并且不断向前发展着的中国断代史,是中国历史的现代部分或者当代部分,即中国现代史或中国当代史。书中作者从新时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公元6世纪中叶,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期,门阀士族腐化堕落,各种社会矛盾已空前激化。被梁武帝收留的东魏降将侯景起兵叛乱,撕开了梁王朝太平盛世的遮羞布。本书以侯景之乱为切入点,在细节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腐朽无能。侯景之乱是南朝乃至六朝盛极而衰的导火索,也敲响
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原生文化之一,也只有中国文化如滔滔“江河万古长流,绵延至今”。本书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自身特质、国际条件等诸多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化一万年的发展历史,将中国文化的辉煌一一写来,让现代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增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一本大家名家撰写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优秀之作,今天的读者可以跟
《逸周书》十卷,初集于春秋末晋平公卒后之周景王世,材料或系孔子删《书》之余。西汉景、武之时,有人为之作解。今本有注之篇,即其痕迹。晋五经博士孔晁注。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盗魏襄王冢,得竹书数十车,中有《周书》残本,秘书监荀勖校定。东晋著作郎李充校书,将传世孔晁注本与汲冢本归并为一,厘为十卷,系于“汲冢书”下,不言孔注
《北京志·人民政协志(2003—2013)》是《北京志》系列志书中的一部。北京市政协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大政方针和中共北京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作用。《北京志·人民政协志(2003—2013)》是首轮《北京志·人民政协志》的续
本书是一部系统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价值及其实践应用的参考图书。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为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本书还关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应与时俱进,与
《隆庆昌平州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昌平州志,崔学覆纂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刊行。崔学履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多次伴驾至昌平视察崔学履。嘉靖四十三年(1564),昌平知州曹光祖请崔学履编修州志。崔学履“考索群集,访求故实,凡切于州者,备载无遗”。四年之后该志完成,由曾参与编修《承天大志》的
本书作者主要利用清宫内务府档案和台北、北京两地故宫博物院藏品,将重点放在引领时尚的幕后,图文并茂地阐述毛皮、冠服、西洋纺织品、珊瑚、金银器、佛寺镀金器物、金属祭器、佛像等清宫宝藏与工艺技术及中外贸易关系,呈现乾隆时代清宫的美学、时尚、技术,并阐释外来物质文化的扩散历程,从一个特殊视角揭示了清代宫廷时尚是如何影响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