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东洋史界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名作。全书由前编宋代佛教社会史研究和后编敦煌佛教教团研究两大部分构成。前编是本书重心所在,聚焦于两宋政府以度牒官卖制度为核心的佛教管理政策之变迁,深入考察了这些政策在国家财政、宗教管理、佛教教团乃至地域社会、秘密宗教等诸多层面造成的长远影响,揭示出宋代佛教在中国宗教史和社会史上的独特地
纯洁派是法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中世纪异端教派,其历史在法国中世纪史中长期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
本书以葛兆光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3年“年度荣誉讲座”为基础,经过增补、修订而成。四讲分别聚焦中古宗教研究的历史语境,文化史的背阴面,新史料、新问题与学术“预流”,以及中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若干学界前辈宗教史研究的回顾,对古代中国宗教史上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探索与提
"本书是一本讲述关于中国的龙相关的科普知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孩子讲述有史可依,有据可查的中国龙。全书以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全面解析龙文化的相关知识,从多个角度切入,构建完整的龙文化科普知识框架。 本书适合6~10岁儿童阅读的人文科普绘本。涵盖历史、文化、思想、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将这些结合起来,在深化读者对中华图腾“
本研究定位于中世纪时期,以该时期基督教世界中的最高统治者教宗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根据他们关于犹太人和犹太教的训谕、通谕、简函、劝谕和信件等原始材料探究中世纪教宗的犹太政策。首先,教宗犹太政策最基础、最常见、也是讨论最多的文本便是20多位教宗都曾经发布过的《犹太人庇护训谕》,该训谕致力于纠正社会不公,保证犹太人应有的权利
本书第十六辑共收录15篇文章,除1篇为会议综述外,其余14篇皆为学术文章,总共约25万字。这14篇学术文章可以分为五类:全真道历史方面的文章有2篇、道教文学方面的文章有3篇、全真道思想方面的文章有4篇、全真道文献研究方面的文章有2篇、其他方面的有3篇。
书稿由绪论、古籍影印及其拉丁文转写、原文文本、词语注释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该古籍收藏情况、研究概况、成书时间、著者等内容;影印及其拉丁文转写部分中,提供该古籍原文图片,并在每页后附带其拉丁文转写;词语注释中,对书中的270多个词语做了详细的注释,便于读者研读。
本书将唐五代敦煌佛寺教育置于佛寺教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对敦煌史料细致的挖掘、整理和探讨,结合相关传世文献的记载,从历史背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材体系、师资状况、学生构成、社会功能、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
为了解决现有赞德逻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书力图探索一种能够兼顾论证模式(或逻辑形式)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路径。通过采取广义论证的理论框架,本书实施了一种基于主位视角的内部化研究。首先,通过考察赞德部落的社会与文化,本书着重解释了巫术、神谕和魔法这三种超感知信仰如何渗透于阿赞德人的归因解释、日常行为和以司法审判为代表的制
本书讨论了佛陀的(原始佛教的)、南传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的、经量部的、大乘空宗的、大乘有宗的认识发生论及其核心的认识观念。作为最重要的印度佛教宗派的认识理论,佛教认识论服务于解脱论。佛教的解脱论是要解决人生由苦向乐的实践问题,认识论则致力于揭示现实世间为什么是苦的同时也是假的。佛教的认识论与解脱论有不可分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