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品”与“书体”“书学”“书法”共同构成古代书法理论。“书品”理论包括了书法的“品”和“评”两部分内容,其中“品”是等级,“评”是析理该著主要围绕“书品”理论进行阐释,在借鉴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划分了“书品”理论的功能论、书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评论五个部分,并选取了南朝齐梁时期庾肩吾《书品》和清代杨景曾《二十四书
关于“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至今论战双方发表的论著已近八十种,文章散见于各年各种期刊杂志中,还有专门著作发表。一百二十多年来的甲骨断代研究是一个发展整体,为了使读者了解一百多年来甲骨断代研究的发展历史,本书采用依时间顺序为主线的论述方式。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介评“1899年至1956年的甲骨断代研究”,下编介评“197
随着社会史和城市史研究的兴起,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在城市史和乡村史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本书涵盖华北区域古代社会史研究、华北区域历史文献考辨、华北区域历史人物探析及青年专家论坛等多个篇章。各部分均甄选3至5篇来自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所撰写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旨在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对华北地区的古代历史进行全面、
该书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红色文献中选出400种文献,分为“领袖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党办的高等教育”“延安十三年事业”及“人大珍本”五个专题,予以系统整理和展示馆藏红色文献。其中“领袖著作”专指毛泽东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共产主义作品译介、早期工人运动、其他革命家著述,及中共建党史上的代表性事件的总结性论著
本书为学术集刊,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为2025年第1辑(总第6辑)。发表2024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十余篇,分为“革命历史文献研究”“专题研究”“民国文献整理研究”等栏目,涉及民国时期出版、文学、史学、新闻学等学术领域,总计约二十余万字。希望借此进一步加强革命文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本书以1928—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和研究局限等,首次以专书形式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复杂景象。
《川西边事辑览》《四川松理懋茂汶屯区屯政纪要》是民国时期形成的川西北重要史料文献,在当前学界应用非常广泛。《川西边事辑览》内容主要是作者谢培筠在今松潘(含今阿坝州大部分草原地区及毗邻区域)、理县、大、小金县、茂县和汶川县的资源调查记,其中的《屯区交通纪》是阿坝历史上首次用科学方法对境内的主要道路情况进行测量的报告。《四
《中国王朝的兴衰十八讲》以十八个专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兴衰历程。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作者深入剖析了各朝代的建立、鼎盛与衰落,揭示了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军事力量、文化思想及外部环境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本书不仅关注帝王将相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探讨了社会结构、民族关系、自然灾害等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准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精选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历史案例,巧妙融合史学大家的权威记载与独到见解,细腻描绘了明末清初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大明帝国的黯然退场与清朝崛起并走向辉煌的曲折历程。 书中不仅详尽展现了宗室纷争、奸佞横行、宦官擅权、君主无道等内忧外患如何一步步将大明推向崩溃的边缘,还深刻剖析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明
本书从远古中国社会写起,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前。她以中华民族纵向的时间发展为主线,辅以对古今中外各主要民族的横向比较的方法,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全书展现了中华民族数万年源头史、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先后论述了古中国是人类摇篮之一、中华先民有多个源头、中华先民文化的独立发展和必然统一、中华古文明领先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