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从社会史、文化史视角重新解读清承明制传统命题的创新之作,全景勾勒明清世俗化社会的全貌,深入考察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的内在继承性。作者着眼于地方治理的繁难、人事制度的琐碎、社会群体的复杂、生活秩序的变动,通过对幕府、镖局、会馆、塾师、侠客化僧人、恋世尼姑等社会组织和群体的细致梳理,多维呈现了明清世风世情的世俗化特征
《广府文化》第11辑是“第十一届广府文化论坛”的参会论文之精选,包括广府语言与文学、广府历史与地理、广府文化与艺术等18篇论文,所选论文资料翔实,论述充分,新意扑面,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大量的祭坛和神庙,当然其中大型坛庙的建筑和使用无一例外地被统治者所垄断。与此相对应,坛庙也成为中国古代国都的代表性建筑。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包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等六大古都在内,中国历史上有过十几座坛庙群,然而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辉煌一时的坛庙建筑都已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令人欣慰的是,
本书是西夏史最新成果,图文并茂,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全书分九章。一至四章从唐五代辽宋夏金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察党项崛起与西夏建立、发展和衰亡;第五章从宗族制度、土地占有、阶级结构入手,阐释西夏宗法封建制度;第六章从农牧交错的区域特点,考察西夏农牧业和手工业;第七章从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通要道的视域,阐释西夏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钟鸣旦教授(NicolasStandaert)关于十七、十八世纪中欧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纪年学交流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考察了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特殊体裁的史书纲鉴体史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西方的中国上古历史书写所产生的影响。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讨论明末清初纲鉴体史著谱系和来华欧
《老照片》第一五九辑共十六篇文章。故时风物中,《马继业夫妇在喀什噶尔》一文详细描述了马继业夫妇在喀什噶尔的生活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鲜活而生动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新疆喀什地区的民情风物以及种种历史过往。名人一瞬有五篇文章,分别涉及民国名媛陈绚的交际圈、1958年齐白石遗作展上的名人们、从南泥湾走出的空军将领陈海林、清末秀才
《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叙录一卷,曹元弼撰。曹元弼乃清代经学之殿军,是中国学术史上新旧交替的重要人物,其晚年的学术重心在《尚书》学,《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是在“经正庶民兴”的指导思想下撰写的最能体现他相关成就的一部书,既是后出转精的集成之作,又是汉宋兼采的代表之作。该书主体内容包括《尚书》经文、郑玄注、笺、释四个部
本书是一套给6-12岁青少年的萌趣古代文学经典读本,精选热门古书《夜航船》中的天文部、地理部、伦类部、选举部、兵刑部、文学部、礼乐部、政事部中的经典内容,集成8个主题、30余个类别、130余个词条、300余个知识拓展、500余幅绘声绘色的诙谐漫画,内容包罗万象、条目字数适中,文白对照、精校精编,内容通俗易懂,内涵趣味皆
本书讲述了名画、名作、名人、石碑、考古发现背后的真实历史,特别是将古人的那些潮流生活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近距离地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