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各机构所发布的各军事文件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共收录了1931-1945年的600种各类国民政府军事文件,主要涉及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行政院及所属财政部、交通部、粮食部、教育部、农林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所属军政部、军令部、军训部、政治部等重要部门与军事相关的工作计划
本书讲述了年羹尧不到30岁便得到康熙赏识,成为封疆大吏。年羹尧征服青海、平定金川,功勋赫赫,他虽然以武立功,但其才识也不逊色。在西北,他采取了很多为民兴利除害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在雍正即位的过程中,年羹尧更为雍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年羹尧与雍正之间不仅是单纯的君臣关系,也是共创伟业的最佳搭档。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本书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之一,是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理论学术著作。全书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形成的原因及特性。指出基于对变化的绝对性的深刻领悟,中华文明以强调连续性的方式塑造时间性中的主体意识,将时间观化为身份认同、政治整合的资源,将多线历史塑造的差异性归入共同
我国史学自古以会通为己任,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郑夹漈取历代之籍,通为一书,无不高屋建瓴,以求鸿博。近世以后,西学东渐,学尚分科,史为断代,以求精深,或失褊狭,有昧于史事演进之大势。唐代结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宋代呈现历史文化之新面貌。唐宋之间有一个长期的变革过程,唐宋并称,既有文化形态上的相继,又有历史
《宋代文化研究》是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1991年5月,因编纂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规划项目——《全宋文》的工作需要,在曾枣庄、刘琳先生的主持下,作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丛刊”第五十三辑正式创刊发行。自第二辑起,改为以年刊方式发行,先后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巴蜀
本书在坚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戊戌维新这一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该运动在政治制度变革方面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变革的具体机制。本书认为,戊戌维新在新型政治文化的宣传方面,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完成中西政治文化的整合,没有实现政治思想向政治心理的转变。因此,新型政治文化没有形成对君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三十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
本书以雍正朝平准战争中的西路军需补给为研究内容,对雍正七年—雍正十三年间(1729—1735年)平准战争过程中西路清军粮食、牲畜的补给过程进行历史的考察。本书首先从西路清军军需的筹集入手,在考察西路清军军队数量的变动、驻扎区域、军需补给标准变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军需粮食、牲畜的来源、运输过程、消耗数量,屯田在西路军需粮
本文集是作者近40多年来所撰写发表论文的选集,内容涉及历史学、经济学、哲学、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在历史理论方面,内容涉及所有制、社会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前资本主义公社。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与土地制度变迁、国家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的商业与抑商政策以及一些具体史学问题
“瑞安考据学第一人”方成珪延续乾嘉考据传统,以文本为对象,以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考据方法作手段,重视材料收集、本源考求和文义疏通,形成追本溯源、以真为要,参互钩稽、博猎有据,体例规范、考较求绎之特点。其考据成果主要围绕经学、小学和文学文献考据三方面展开。代表作《干常侍易注疏证》《字鉴校注》《集韵考正》《唐摭言校正》《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