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戏曲行业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宏观考察戏神信仰的发展历史、地域分布、来源及其特点,考镜老郎神、田公元帅、二郎神三大戏神系统之源流,选取与道教密切相关的戏神和独具地方剧种文化特色的戏神作为研究个案,探究戏曲艺术(或行业)与娼妓神、音乐神、傩戏神、影戏神的近缘关系,探赜戏神信仰文化背后隐藏的伶人群体精神世界,勾画戏神
本书综合运用国内、外大量田野与文献资料,在19世纪末以来中国和新加坡的社会发展脉络,及中国、新加坡、东南亚乃至世界变迁的大背景下,从多元的视角考察了一代华侨僧人——转道的生命史。从转道法师对中、新两地佛教贡献的角度切入,全面、深入地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汉传佛教由中国传入并在新加坡扎根和形成体系的历史过程。该书是国内首部
《李叔同说佛》主要收录了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前后的杂记及其在各种场合所作的演讲,附录大师的格言与诗词,是一部全景展现弘一大师才情与风骨,一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通过这些杂记和演讲,弘一大师不仅向世人揭示了其与佛结缘及至出家之因缘,更是以自己的修佛心得向世人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其慈悲的心怀,溢于言表。除此之外,书
灵魂信仰是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和幼稚经验的产物。灵魂信仰的许多古老的因子至今仍然保留在人的头脑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中相当稳定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魂魄学说带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同时又有强烈的世俗特色,与鬼神崇拜、生死观念紧密相联。在上层文化中,形成了一整套以孝和道德伦理为核心,尊卑分明、长幼有序的礼俗制度
子部是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大类,专列诸子百家及农林、中医、艺术、谱录等书。本次整理发掘了学界重视的多种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为主,整理出了50多部前所未见的珍本典籍,陆续公开出版。此书的公开发行,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俾使学术界通过这批学术资料能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
《菩萨戒品》即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乃全书第四十卷至四十二卷首。分总明持戒、广辨戒相和总结劝学三部分。第二部分为主体,说明菩萨戒相,包含四种重戒和四十余种轻戒。重戒为:一、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或毁他;二、他求财法,悭恪不施;三、忿恼有情,不受谏谢;四、谤大乘法,说相似说。轻戒为
本书的重点是研究卫三畏的学术,也关注他一生的活动(特别是在中国的活动),这些活动是与他的汉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本书充分利用卫三畏的传记,将其汉学著述放在他本人和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尽可能地做到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书在靠前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卫三畏做过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实现两方面突破,一是利用前人没有利用或没有充分利
本书是一部珍贵的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史料,是研究西夏、宋、辽、金、元朝历史,了解佛教在西夏的传播情况以及西夏的社会面貌,了解西夏文化和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本书在参照《大藏经》及其他传世佛教文献基础上,对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进行整理、点校和释录,详细介绍了这些文献的版本信息(文献规、用纸、装帧、写刻印刷等),
本书从儒释道医四个方面,讲解了大乘佛教很主要的经典——《心经》。希望能够普度众生,让更多的人达到快乐的彼岸。对于解除人们面对紧张职场压力,特别像肿瘤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精神恐惧,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通过用《道德经》解《心经》,用《黄帝内经》解《心经》,可以看到“医、儒、道”之间的关系,看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关系,看到生命个体
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开设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