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章,内容包括: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于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本书是中华文化学院主编的《中华文化》第一辑,围绕“中华文化”这一主题,从传统的诸子百家、中医、历史、人物、近代文化等方方面面,探索、展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收录众多文化学术名家的从不同文化领域以不同角度探讨中华文化的论文,如许嘉璐、杜维明、汤一介、楼宇列、田青等。本书编选文章的宗旨是正、雅、活、博,力图全景呈现博大
本书围绕从“老城厢到大上海”主题,约请专家学者就上海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着重反映重要的转变时期与重要历史事件,突出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本书的编写,对于留住城市记忆,延续上海历史文化文脉,更好传承和光大城市精神,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枣庄文化地图——古韵新风匠心之城》撷取枣庄地域文化的精华,以历史为经,以文化为纬,帮助读者了解枣庄、走进枣庄,在“枣庄文化地图”的经纬里,阅其历史、观其人文、察其地理、知其古今,感受枣庄的人文古韵,体味枣庄的特色风情。本书在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组织领导下编纂,采用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力求多维度地将枣庄的地域文化
本书以黄河上、中、下游为板块划分,挑选各板块最具代表性的约30个民间音乐品种(含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民间曲艺),叙述其艺术特点的同时,深入浅出地介绍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得以生发的文化土壤,并配经典曲目唱段或演唱(奏)图片作为赏析,以期让读者通过了解黄河民乐理解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
本书主要从祖先崇拜、民间信仰、行业习俗、社火4个方面来陈说黄河流域百姓习俗的共通与特别之处,重点展现沿黄省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民俗类代表项目,挖掘民俗的诞生、发展与黄河之间的关联。本卷作者为《中国国家地理》撰稿团队。依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70余年的丰厚内容资源积累与成熟的选题运作机制,由资深编辑组成的内容制作团队拥有
本书主要收录黄河流域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挖掘、展示黄河文化孕育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
本书主要分为“万荣后土文化调查报告”和“万荣后土民间传说”两部分,立足万荣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旨在客观准确地描述后土信仰在当下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与功能,立体呈现后土信仰与当代万荣民众的互动关系,深度挖掘万荣后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是中华后土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中华后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全貌意义重大。
本书对21世纪以来后土文化研究成果予以全面总结.后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当中,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本卷从图像角度全面搜集整合与后土相关的视觉材料,并配以初步的整理研究,旨在呈现中华文化中自古至今的后土图像流变,推动学界从艺术史与图像学等角度对后土开
本书对后土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区——山西省万荣县及国内外在传播后土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宫庙进行了调研,旨在全面介绍海内外与后土文化相关的宫庙信息,以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中华后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全貌。在体例上以概况(庙宇俗称、地址、占地面积等)、历史沿革(创修、重修)、庙宇建筑(坐落、殿宇、塑像、匾额、碑刻等)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