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
本书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内府刻龙藏本,该藏本文字优美,内容浩瀚,内页绘制精细,刊印精整,将内府木刻插图细腻婉约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从雍正十三年开始,清内府开始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刊刻这套典籍,共收典籍一千六百余种,乾隆年间竣工,传世极少,而底本能保存如此完好品相的则更为罕见。今将此套古代典籍影印出版,以供读者阅读。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聚焦大变局下东南亚宗教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深入分析东南亚宗教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全书分为前沿研究、历史钩沉、东南亚宗教的多元交汇、地方社会的宗教生活四个篇章,精选的30篇学术论文汇聚了来自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政
冶开清镕禅师(1852-1922),江苏扬州人,清末民初临济宗高僧,为临济四十一世,融会律宗、华严、净土。17岁依江苏泰县祇树寺隐闻和尚受具足。1897年起担任天宁寺住持并修复该寺,使天宁寺成为“东南第一丛林”“禅宗四大道场之一”。在天宁寺创设毗陵刻经处,刻三藏774部,2469卷;1913年被推举为中华佛教总会会长。
该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历代尼传集成》系列成果之一。清末明初,名僧震华编述的《续比丘尼传》,共六卷,是上接南朝萧梁下至民国,录得比丘尼传两百篇,标注正附传主共二百五十一人。笔者基于震华《续比丘尼传》镇江竹林寺版刻本加以标点,对二百五十一位正、附传主事迹,一一进行史料溯源。且在详细追究每位传主史料来源的基础上,进一
该书稿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增补而成。马良骏(1867-1957)字善堂,甘肃清水县人,近代中国伊斯兰教史上著名经师和学者。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马良骏担当起了宗教学者的文化使命,在经学思想建设、宗教和睦、教派团结、国家和平统一、文化教育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一生著述三十余部,内容涉及阿拉伯文语法、修辞学
本书是“基督教学术”丛书之第28辑,本丛书由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编写。本丛书列入国家CSSCI核心来源集刊。本辑内容包括四个版块,20余篇学术研究论文,代表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本辑共有学术研究论文四个版块,20余篇,涉及基督教研究诸多领域,代表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本辑
本书系“多识仁波切藏译汉图书书系”系列作品之一。在宗喀巴大师系列著作中,阐释智慧正见的专著共有六部,其中由多识仁波切翻译的这本《菩提道次第略论·止观篇》是宗喀巴大师临终前的著作。书中对前几部中观理论著作的要点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对前几部论著中的一些疑点难点,做了决断性的论述。因此,中观学界认为,《菩提道次第略论·止观篇》
《藏传佛教丛谈》是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有关藏传佛教文化知识的文论集锦。本书于2011年首次出版发行,本次为第2版修订。本书由13篇文章组成,内容涉及吐蕃佛教、藏传佛教文化总论、藏传佛教经典详解、宗喀巴思想历史渊源考述、元朝廷所传西藏秘法考叙、米拉日巴自然雅趣与性瑜伽观揭示等。本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论述翔实,是一部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