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关照。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难免心浮气躁。 《访寺记》是由作家青青十年来遍访名山大川、名刹古寺,历尽艰苦,以亲身经历写下的现代版《洛阳伽蓝记》。可谓一剂清凉贴,触之生凉,读之心静。 从寒山寺到大昭寺,从金阁寺到浅草寺,或访寺问情,或寻道味理,或探幽
雷思齐是宋元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易学家,他流传在世的易学著作有《易图通变》和《易筮通变》。这些著作体现了雷氏对于《易》本原课题的自觉。为了解决这一课题,雷氏对宋以来的图书易学进行了论衡和创新,确立了以“数”阐“原”的理路。本书从数的角度对雷氏易学进行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雷思齐生平,阐明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也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联宗教多元化,主要涉及宗教在社会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形式和地位问题,对宗教中国化研究仍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本书在研读、领会和引用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三十多位西方理论作家的著述,对世俗化理论进行较系统分析和介绍,涉及世俗化理论的滥觞、发展、
本书内容包括五章:唐代道教的繁荣与发展特点;理论影响——上清派对唐王朝政治思想的渗透;实践参与——唐前期上清派道士与政治的互动;渐趋疏离——唐后期上清派与唐王朝的现实分歧;唐代其他道派与政治关系之比较。通过论述,总结出唐代上清派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状况,以及上清派在与唐代政治合作联系的过程中发展情况。
本书以中、日、英三种文字,介绍了唐宋时期,到福州开元寺居住或参访、学习的7位日本历史文化名人,即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日本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日本书法巨匠橘逸势、日本天台宗寺门派宗祖圆珍大师、日本东大寺重建圣人重源上人、日本律宗戒光寺派开山祖师昙照律师、日本诗僧庆政上人。
本书2018年在本社初版,此次为修订本,改平装为精装,重新设计封面。世界上真的有龙吗?“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
本书主要对唐宋禅籍中所见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成语进行讨论。全书包括六个章节:一、禅籍俗语的性质、特征、归属和范围;二、动态语境下禅籍俗语的语义类型;三、唐宋禅籍俗语的来源及世俗化演变;四、禅籍俗语中反常合道的语言现象;五、以禅籍俗语为媒介探究唐宋民俗文化风貌;六、禅籍俗语的作用及风格。
“诺斯替”、“诺斯替主义”是我国翻译西方哲学、宗教和思想史文献时经常遇到的术语,反映出“诺斯替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有的西方文献表明,“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类型迄今仍然活跃。 西方学界翻译了几乎所有已经发现的诺斯替经书,但尚未按照诺斯替主义的类型学、谱系和文体,系统地整理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包含了
本书揭示了日本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和这种影响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展开,考察了近代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伦理的形成。因此,本书探寻的是宗教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寻求的是日本宗教――它包含了本土的神道教和来自中国的儒学、道教和佛教――对人们心理的社会影响,尤其关注了宗教精神价值观对劳动生产和财富追求动机的支配性影响。此外
近代上海城市民间信仰作为中国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关涉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国家层面的制度文化、西方城市建设理念等要素。民间信仰随移民的区域流动而变化,在入乡随俗和携俗入乡的碰撞、融合中,既为了存续并帮助移民适应陌生环境而进行主动调适,同时又积极参与了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工作,并逐渐融入现代城市社会。不可置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