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介绍了佛教对宇宙构造的幻想、对大千世界的描绘、对菩萨神通的刻画等。展现了佛教神话的重要母题、构成元素和哲理智慧。对了解印度神话的完整体系,研究印度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灯文化形态,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方术及丧葬礼俗的关系,是一个重要且颇具难度的前沿性课题。本书立足于考古新材料,结合有关传世文献,广泛借鉴前人成果,运用缜密的逻辑分析,通过翔实的文献梳理和考证,就某些重要议题加以论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早期道教史的理论建构,对出土文献研究亦有积极意义。作者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抓住核心线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第4辑2014)/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分为八个部分,分析了我国信教的状况、无神论宣传的进展,特别是在大学教育领域,宗教的渗透力量很强大以及宗教学术研究的进展,主要摘自在期刊上已经发表的文章,所以文字比较成熟。
《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宋以后海洋神灵的地域分布与社会空间》是*一部完整意义上海洋神灵的历史地理著作。作者以中国海洋神灵为研究对象,以宋以后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为主旨,以国家信仰逐渐被地方祠神信仰接受、沿海不同地域祠神信仰的“国家化”与“儒家化”为线索,探讨国家不同层次正祀系统与民间信仰系统的互动关
探讨人类面临问题,往往要问:人是什么?人类学要研究什么?宗教与人类学的关系如何?
林国平、钟建华主编的《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上下)/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文库》以历史学为本位,结合人类学、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围绕着“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这一主题,分别从漳州都市民间信仰、漳州内陆民间信仰、漳州海岛民间信仰、漳州福佬与客家民间信仰、漳州畲族民间信仰、漳州民间信仰的海外联系、漳州民间信仰宫庙管理等不同侧
民间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中广泛传播,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比较盛行,并集中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层叠性、辐射性和融汇性等特征。青海民间信仰是青海各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润滑剂。共通的自然古朴生态伦理观、道德价值观以及基于万物有灵的“神圣”观念,是青海多民族文化认同与共享的核心基础。鄂崇荣编*的《青海民间信仰--以
作者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成功学的精要内涵,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穷则思变”,积极开拓对人生进取得重要作用,阐述了人生规划对每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内在联系,对了弘扬经典文化中“人定胜天”的积极思想具有参考意义。
《神话与自然宗教--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作者冈部隆志教授在云南省考察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之后撰写的调查和研究报告集,详细记录了在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村寨考察的经过,内容包括彝族、傈僳族、独龙族、白族、佤族、纳西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的神话传说、民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对歌等等,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提供了翔实
进入21世纪,把宗教因素融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从而扩大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新共识。而在台湾地区,宗教更是弥散在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要研究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必须系统探索宗教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途径、作用方式与社会效能。本书运用政治学、宗教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