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整理收录了28篇与香山革命历史有关的亲历者及革命后代的口述史文稿。全书共分:立党为公风范长存;对党忠诚革命到底;百川归海协商建国;平凡岗位见证历史四篇,通过讲述我党重要党史人物及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少数民族、人民解放军战士等对香山历史的回顾,全面展现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革命历史。全书编写严格按照党史
《知宋·宋代之城市与乡村》从阶层人群、管理制度、等级分布、生产交换、文化概况五个层面,展示宋代城市与乡村发展情况,剖析两宋城乡发展背后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因素,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逻辑,对解决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具有若干参考价值。
《明史讲义》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最初为北大内部发给学时使用的教材,后被中华书局等多家书版社整理出版。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为提纲挈领的说明文字;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作者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
本书共两篇,上篇:契丹政治体的形成;下篇:契丹族群的形成。
浙东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孕育出悠久的浙东文化,且传承完满,意蕴多元,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本书以浙东鄞县、慈城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专题的形式对浙东文化的流转变迁进行探讨。其一,对藏书纂志、社会互助等浙东典型文化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以探略浙东文化之特点。其二,对冯君木、虞世南、王应麟、冯宾符、张美翊等浙
《春秋集传大全》共37卷,明永乐时胡广、杨荣、金幼孜等奉敕撰。《春秋集传大全》不及一年即成书,主要在于它依据元人汪克宽《春秋胡氏传附录纂疏》。《春秋集传大全》实以《纂疏》为底本而有所增删。元儒汪克宽《春秋胡氏传附录纂疏》与《春秋集传大全》编纂宗旨相近,纂修者遂取以为资。《春秋集传大全》全书经文大字单行,其后三传,双行小
本书以西周政治史为研究对象,以西周十二王作为历史叙事的时间轴线,着力揭示西周国家兴衰隆替、多元一体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立足学术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和考古资料,系统叙及相关历史线索和主要史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探讨相关学术争议,诸如对先周殷周关系、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三公体制、昭王南征、厉王专利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洛阳和濮阳二市均位于黄河流域,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本书对洛阳和濮阳境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举措,是开展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有益探索。
《武汉学研究》以贴近武汉、研究武汉、服务武汉为基本宗旨,以武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及其城市形成发展所依托的主要区域为研究空间,刊发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研究成果和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办刊思路,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首发原创的刊风。为武汉市
本书以推动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现代文明为宗旨,多维度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着重厘清了文化、文明的定义,解读了文化、文明基本问题,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辨析,全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科学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珍视并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