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在近代遇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和严峻的文化危机,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复兴机遇。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不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复活,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不是笼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必须建立在中西文明沟通与融合基础之上,必须寻找中西文明
本书以一个嵌入新疆阿尔泰山草原深处一百多年的汉人社区——红墩——为研究对象,在清末以来区域社会大变革的时空中勾勒该社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历史记忆和共同的生活经历在红墩汉人共同体意识建构中的作用。同时,对红墩汉人的混合生计、“扯扯秧”社会关系网络、新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家庭结构与家族化进程、民间信仰、政治生
自西汉张骞“凿空”以后,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创造性地构建了古代东西方联通的交通网络,各个民族交往交融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而附着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明遗址遗迹,恰好是人类思想观念及其技术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流互动实现互通有无的历史载体。书稿以通俗化、趣味化、大众化的手法,对丝绸之路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思想异常活跃,开始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作者吸取学界研究精华新知,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物,概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程。在提纲挈领把握基本线索的同时,也致力于描摹中古世界的丰富面像与复杂情愫。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在这四
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这些珍
考据学(TextualCriticism)乃中国古典学的一大传统与遗产,其在现当代学术体系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辑集结新时期以来《文史哲》杂志所刊发的优秀考据论文,广泛涉及政治(包括官制)、经济、军事、历史编纂、中西交通、人物事件等多个领域。这些文章视角独特、史料翔实、方法缜密、结论可靠,其中多篇历经数十年,迄今
本书主要是从“人”入手讨论汉代文学与文化。《史记》是西汉描写人物的名著,《人物志》是汉末以来人物品评的总结。司马迁处在中国文化大变革的时期,他用文学的眼光叙述历史,描写了英雄的悲剧、平凡人生的悲愤。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是从“人心”入手探讨文学和历史的生成,昭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自觉,而《汉志》“诗赋”的独立和赋分四家说,
范文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相结合,深刻地阐发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中国通史简编》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国历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书收录的是范文澜的重要史学论文和短论,涉及中国历史分期、历史
合川,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合川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而得名。合川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有钓鱼城、涞滩古镇等著名历史文化古迹,周敦颐、张森楷、陶行知等名家曾在此授教创业。本书由“合川政协君”微信公众号刊发的系列文章结集而成,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合川的山川形胜、物候气象、文化遗存、非遗传承和乡愁记忆,回顾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西汉时期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但整体上还保留了通史的脉络。西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常说的强汉,指的就是西汉。它历经十二位帝王,在秦朝之后,重新创建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西汉,是宽容的王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得以稳定。西汉,也是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