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佛教碑刻》是《佛教美学典藏》丛书中的一部,主要分为绪论、佛经碑刻、造像题记、寺塔碑碣4个部分。佛教自传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联系密切,并互相影响。其中与书法的关系尤为突出,本书主要以此为视角进行研究。从佛教碑刻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看到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宗教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中国传
本书稿是我社重点项目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丛书之一,由高建平、尹佃主编,本册作者是王耘。全书共五章,从塔的本义、形义、造义、合义、变义五个方面论述塔在佛教中的本质意义。中国佛塔,则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吸纳、借鉴来自异乡的馈赠,结合自身基础,凝定、塑造、涌现出的新类型。写作本书的初心,在于探索一次发现之旅,寻访、求证人们如何营建
《佛教美学典藏》系由美学界、佛教文化界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携手担纲,分门别类地撰写而成的一套大型系列丛书,《伽蓝卷》是其中一部。《伽蓝卷》的叙事起自东汉佛教初传入中国时,迄于明清时代,全面贯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精心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佛寺建筑,结合文献史料,对佛寺的形制布局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变,以及其所反映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之一种。作为中国佛教美学的重要内容,禅宗美学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禅意与书画的结合则诞生了大量符合中国人自身审美要求艺术珍品,并予以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以深远的影响。本书即以年代为序、分析各个朝代禅意书画不同的美学特点。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哲思,到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场域宗教與情关涉当代宗教动态及国内国际新形势,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中国佛教的互联网舆情治理为研究对象,从宗教学的质性分析范式、经济学计量分析范式、社会学计算机建模范式、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驱动范式等多维路径切入,探索宗教学在数字人文方向拓展交叉研究的路径。
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
本教材概略地梳理了中国禅宗发展简史,探讨了《坛经》的作者、版本、历史地位等问题,并以现代标点方式对宗宝本《坛经》进行句读分段,加以基本释义,对其中重点专业名相或句子进行注释。作者希望借此对《坛经》进行系统、深入的发掘、剖析,使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与学习《坛经》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中国禅宗与惠能南宗的思想内涵。
太极传说是张三丰所创,本书为古籍整理图书,在古代版本上进行对比校对。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涵虚依据“圆通道人藏本”刊刻了《张三丰先生全集》,“板藏青空洞天”。本次点校整理,以“空青洞天道光刊本”为底本,首次以该本点校。参校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道藏辑要》、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1919年)、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19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系》是一套编选精当、注释权威、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古典文学作品丛书。《诗书传情》共分为四册,共分为四册,第一册为《纳兰词》,第二册为《浮生六记》,第三册为《人间词话》,第四册为《悲欣交集》。《纳兰词》收入《虞美人·鹊桥仙》《水调歌头·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纳兰性德词作100余首,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