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1949-2009)》旨在总结、梳理当代中国学人在宗教研究上的所思所想,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便抓住当代中国宗教学这六十年历程的研究重点和特点,借此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宗教学这一学科在未来更加繁荣,更有作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宗教学各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在相关研究上也有专攻的专业人员来撰写,由于角
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心灵与认知文丛:理解与解脱》系统地梳理了他对于佛经的独特解释,展示了他对于佛教中国化所做的具体工作;作者参照了西方的解释学思想,从解释学角度出发,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智者大师的佛教解释学思想及其对佛教的契理契机解读;《心灵与认知文丛:理解与解脱》还从心灵哲学
《基督徒的生活》阐述了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负十架,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架成为基督徒生活的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基督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这册单行本选自《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六至第十章,在历史上常被称为“金书”,备受读者欢迎。
本书是在对六朝时期哲学思想考察的基础上,就《本际经》的思想所作的分析研究。《本际经》以祈请和解说的方式,叙述了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对诸天真、仙人说法,宣扬重玄体道,“开演真一本际法门”。旨在教化“三乘”导入“一乘”,并阐释了道教真理观的一切诸法之根本。内容涉及“道体无本”的“道体论”;“道性自然”的“道性论”;
本书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本书主要从对“佛教的综摄”、“佛教义理的融贯”、“佛教义理的整体构建”和“以佛教摄导科学”、“以佛教摄导哲学”、“以佛教摄导其他宗教”、“以佛教摄导国学”等方面总持出世间与世间的思想学说。
本书在综合考察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围绕东晋宋齐梁陈时期比丘尼僧团建设状况、比丘尼受戒与修行特点、比丘尼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文本与女性信仰的关系展开研究,全面呈现中国早期比丘尼僧团的发展脉络,确立其在比丘尼史与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重要意义。
本书以延寿佛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宗镜录》所立“一心”范畴为考察基点,系统辨析延寿佛学的核心精神和理论特征,客观评述延寿在禅宗思想史乃至整个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厘清了道家、道教和道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简述了蒙文通生平、学术思想及现当代学者对道学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蒙文通关于道家、道教的产生与上古民族史、地方史的密切联系,关于晚周仙道三派和先秦道家南北二派的历史考证,关于道家黄老学论及道教“五阶三变”思想等;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
本书第一章“高道兼名医——双重身份解析”,从“医与道的同源性”和“继承家学与道教重医、行医的传统”两个方面分析了陶弘景既是高道又是名医的原因;第二章“《本草经集注》——本草学上的突破”,从《本草经集注》的药性论、诊病与用药的关系以及《本草经集注》的特点与影响等方面介绍了陶弘景的本草学成就;第三章“《肘后百一方》——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