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防诠释学和比较哲学为理论指导,运用诠释学的相关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诠释循环”“视域融合”“文本互读”“辩证比较”“效果历史”等,从花之安对儒学诠释的取向与内涵、儒学文本诠释的方法论,以及儒学的“天伦”“地伦”“人伦”面,“以经解经”,为研究晚清来华汉学家对儒学思想的认知态度、诠释方法、关联判断提
本书从史学角度回顾了犹太教在现代主义环境下所进行的改革,首先作者使用运动这一术语,恰当地反映了改革的“动态性”,折射出改革运动从德国起源到欧洲传播,以及中心转移到美国这一连串的发展变化。其次作者使用历史这一名称,涵盖了改革运动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传统派犹太教的信仰、律法、习俗和礼拜仪式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内容。
若从古典时代算起,西方神话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神话”的解释与定位,其间出现多次起伏与逆转。在本书中,布鲁斯·林肯不再尝试对“神话”做出明确界定,而是考察这一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以不同方式被使用,进而探究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用法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古希腊早期文献入手,对“秘索斯”与“逻各斯
本书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时间跨度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思想材料为四吠陀经典。思想背景为雅利安人同印度原住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本书涵盖了整个婆罗门学术及宗教发展史,自四吠陀至梵书、奥义书又及于经书之各时代。作者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近现代宗教学研究的两大工具,即比较语言学与比较哲学,凸显了古代印度宗教与哲学的
刘城教授从事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研究多年,从最初的英国宗教改革研究,经由英国中世纪教会,延伸到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文化,最终修炼出一幅以英国教会史为中心的学术路线图。本书收录了刘城教授的代表性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中世纪基督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以及中世纪与近代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纪年方法、史学著述。文章内容有助于
本期设置汉传佛教栏目,包括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两部分。书稿内容包括宋祖雄《论南北朝时期益州佛教风尚变迁》、李华伟《从“数息观”的再阐释看天台禅法的中国化——兼论慧思、智顗援道入佛之异同》、觉深《华严十玄门思想发展演变》、贾靖恩《试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汉传佛教中的菩萨特质及其异同》等19篇学术论文。各位学者和研究者对
本书是作者探索女娲神话与信仰30年的成果结晶。上编将女娲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从考察其历史的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存在状况入手,采用了文献分析与田野作业的方法,尤其大量采用了现代民间流传的女娲神话,对女娲的神格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了女娲及其神话与信仰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女娲在中国民族信仰中的地位等,以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江西文化为出发点,深挖江西特色文化、地域文化,推进了《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第二辑出版工作,以独特的形象、深厚的底蕴、优美的画面立体地展示江西形象,增强文化自信,讲好江西故事。《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第二辑定位为“轻学术文化读本”,既有面上的综合
本书稿是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学、文化与文献:宋代文人寺记的多层次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51067)研究成果。宋代寺记数量较为庞大,《全宋文》中收录有宋代寺记一千余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著作以宋代文人寺记为研究对象,探讨宋代寺记产生的因缘、文体特性、文化思想、文献问题,具体考订《全
本书系浙江省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重点项目(21HQZZ002Z),是在作者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以浙江古代道教方志为研究对象,将方志文献研究和文学研究相结合,且运用目录、版本和文献学方法进行考证和辑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本书对道教方志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做出界定,对存世和存目浙江道教方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