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十个专题,以史为线索,讲述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那段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问”与“答”新中国“新”在哪里?走进社会主义;冷战格局下的突围;有这样一个“顶层设计”;计划时代等。
本书分为“江城变迁”“基础建设”“城市记忆”“工商履痕”四个部分,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纵向记录了芜湖百年之蜕变。第一部分“江城变迁”多为档案馆馆藏图片,分为古城旧貌、沧桑巨变、鸠兹新颜三个板块,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芜湖城市规模逐步发展的显著变化。第二部分“基础建设”多为城建部门工作人员拍摄的道路、桥梁、防洪工程等设
本书共十二卷,记载了道光时期遂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等情况,对于研究道光时期的遂昌各方面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以道光十五年刊本为底本,以新式标点点校,对其中错讹之处进行校勘,对其中漫漶不清之处,据他志予以补出。本书采用繁体竖排方式排版。志书为记载地区历史、人文等的最全面的书籍,历来备受推崇。本书为道光前期
本书是研究南诏前期云南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为樊绰在搜集大量的南诏资料并在参考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所作。该书主要记叙了从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至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南诏的交通、名山大川、六诏历史沿革、民族分布、首府区、主要城镇、物产、各民族风俗习惯、南诏政治制度等。
本书阐述太行山和吕梁山作为华北重要战略支点,在抗战中既是“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呼应的支撑平台,又是“三种政权”交互渗透、激烈争夺的主要场域,亦是“四方力量”犬牙交错、彼此博弈的展演舞台,这种复杂的政治军事生态能够很好地诠释当时的各种权力关系并整体地呈现中国的全面抗战史和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同时更能彰显中国共产党及
本书记述了柯树勋民国初年在西双版纳实行“土流并存”的改土归流的情况和柯树勋平定勐遮土司刀正经之乱的始末,及车里及附近各族同胞之语言、文字、历史、民情、风习、地名考证等。
本书是一部凉山夷家实地考察报告,第一章“区域”标明考察的地理范围,第二章到第五章叙述社会团体从大到小的机构,因氏族、亲属、家族与婚姻乃系夷家一个连串的组织。第六章到第九章描写夷家几方面主要的生活枢纽,经济、阶级、冤家与巫术,都有特点的表现。
本书仿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作,成于嘉庆四年(1799),嘉庆九年刻之,收入《二余堂集丛书》。全书分13志,即崖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志、蛮等,各为1卷。《滇海虞衡志》取材主要摘自旧典古籍,广采博收。所涉及云南自然资源、风物品类详实多样,可谓是生为云南人不得不读的一部”书以致用”之”致用”
本书作者简单是哈密市作协主席,多年来撰写了大量有关哈密的历史文化书籍。在本书中,作者不断地切换身份:时而以作家的身份记录本土文化现象,时而以考古学家的身份钩沉历史,时而以民俗学家的身份挖掘异域风情与文化符号。这样的身份切换,为读者全景式地呈现了一个放置于历史背景下的哈密,文化视野中的哈密,未来世界中的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