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不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而着眼考察地理环境一经济土壤一社会组织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出中国文化生成的深层动力机制。
本书称《诗经》《易经》《论语》等先秦典籍为“中华元典”,从文化学和文化史学角度对其作扼要的文本考并诠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重演律”等。
本书考察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认同,而是在非常环境中的群体认同。本书锁定的历史空间为清代的浙江省温州府,研究的群体为明清易代之际的忠烈、遗民和新朝的合作者,嘉道时期社会危机显现时的士绅群体,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监生集团,社会危机深化中的光绪朝地方官,强势的西方文化进逼下的士绅群体,以及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草根读书人群体。本项
本专著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XW031)的最终成果,研究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符号传播体系与其话语建构之间的关联。首先,研究在理论体系上做了两大带突破性的阐释:一是以语言学的离散系数(CV1和CV2)来测定社会语言集团的整合情况,将语词共现分析提升到社会学研究的层面;二是基于符号学分析符号内在结构的各种经典
本书包括16个主题,通过具象化的中国文化符号讲述抽象的中国文化观念;课程内容丰富新颖,深入浅出,通过中外文化对比方式,突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本书为记述福建省上杭县溪囗镇红色革命历史的资料集。书稿通过革命史概述、老红军回忆录、革命基点村革命史、人物传记、相关研究文章和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等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溪口的红色历史。其中开展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扩大红军和拥军支前,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反映了溪囗镇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通识类读物。主要分两条线索,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官员和朝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官员制度、科举制度到家庭结构等。用趣味的语言梳理了相关知识点,比起传统艰深的古代文化常识书籍,风趣幽默,且与当下大众关心的趣味知识点结合紧密。目前市面上针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专门书籍少之又少。很多专业书籍,语
本书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本书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主要成果,收录了100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进行阐释。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编写者腸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目的是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
本书作者在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以南唐的建立、兴盛、衰亡为主线,以南唐的经济、文化、制度、社会生活为框架运用大量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族谱家谱、墓志碑铭等资料,对南唐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以突出南唐在经济、文化、制度、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历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