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中国民族历史上崇奉而且现代也部分信仰的近百位神祇,概括地介绍了他们的来由、职掌、表现以及人们的崇祀情形,即:这些神的起源如何、原型是谁,他们主要掌管赐予哪方面的福祉或保佑哪方面的利益,他们都奉祀在哪些庙宇殿堂里,除祠宇塑像外是否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雕像、图画等,人们一般是怎样供奉他们并向他们祈求吉祥福祉的。
建于宋代淳熙八年,迄今有八百余耳历史的四川新津观音寺,位于如盛开莲花的九座峰峦连绵而成的九莲山山麓,为被称作“莲华接翠”的新津县十二景之一,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拍摄观音雕塑多年的摄影家马元浩受寺内的飘海观音吸引,自海南跋涉至四川拍摄自明代重建后留存至今的观音佛像与壁画,将隐于翠深霭浓之中的中国佛教艺术与其
《佛度有缘人》中认为佛与普通人一样,来自人间,经历过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后来,他放弃王位、出家求道,最终,在菩提树下修身成佛。他以自身修行的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说,众生都具备佛陀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是隐没不见,虽有若无。因此,为妄想、生死所缚,非但不能决定生死大事,甚
本书介绍了神话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使读者能从整体上了解丰富、灿烂的中国神话,并对神话学的研究方法、视角和学说有所掌握,从而达到启发读者对神话的思考,从一个新的领域进一步理解文化及人类的创造力。
作者从教义、修学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语言通俗,笔调生动。他打通今古,沟通中西,综合文学、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对于每个问题的个人体悟,及其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心得,多有创见,启人深思。凡是对生命有过迷思、对生死有过困惑、对情感有过挣扎的现代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本书选择了浩瀚佛学故事中的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宗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宗教属于精神信仰形态,民族属于社会族群形态,因此,民族和宗教并不严格对应和同步发展,但二者又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即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宗教融汇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价值理
仪式:崇拜与有序的神圣
《金刚经?坛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zui早由后秦鸠摩罗什译出。“金刚”为刚硬的金属,以金刚为譬喻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般若”为音译,意为智慧或zui高智慧。“波罗蜜”亦为音译,意为彼岸或到达彼岸。它主要通过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来启迪修佛者,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心念虚空而不执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