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经例、传例、礼例把握杜预对春秋经传的集解。试图从经典解释的角度,对杜预集解春秋经传作全面探讨。研究杜预集解春秋经传的背景因素、集解体系、基本义例和文化意蕴。第一章阐明与诠释活动有关的背景性因素。第二章阐释经传集解体系。第三章以“三体”“五情”论述杜预春秋义例之经例。第四章以“君子曰”等论述杜预春秋义例之传例。第五
“方志之学,先儒所重。”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自古以来就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编纂体裁是方志体例的重要组成要素,如何确定合理、完备的体裁体例,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面貌,关系着编纂工作的质量,以及读志用志的效果,故无论是旧志,还是新地方志,都重视编纂体裁的运用。 本书由上海市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办
《国语》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由于成书时代邈远,语言晦涩难通。本书通过对《国语》所作的今注、今译及评析,以期比较准确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的内涵、古朴的语言,赏析其优美的文采。??内容包括:(1)解题,逐篇提示其主题思想、基本内容、重要观点和写作手法;(2)原文,列出原文,加以标点、分段;
本书以汉英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中国革命历史重要遗址为切入点,介绍发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故事、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特定的时空,讲述革命史遗址发生的故事,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史事,建构中国革命的记忆,并以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体裁独特,适合大学生寓革命史学习于外国语言学习之中,激发大学生学习革命史的兴趣,这种形式也是高校探
本书以汉日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中国革命历史重要遗址为切入点,介绍发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故事、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特定的时空,讲述革命史遗址发生的故事,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史事,建构中国革命的记忆,并以汉日双语对照的形式,体裁独特,适合大学生寓革命史学习于外国语言学习之中,激发大学生学习革命史的兴趣,这种形式也是高校探
1911—1920年的中国,原本混乱的局面中,人们开始苏醒,醒醒眼刚睡醒的样子。多少志士能人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努力探索和挣扎,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有抉择,有野心,有私心,有坚持,有放弃,有痛苦,有纠结,有忠诚,也有背叛……无论如何,那个年代的人们开始睁眼了。祝勇用讲故事的高超笔法,重构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年代——清末虽积重难
本书以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春秋霸主为关键线索,讲述他们对春秋历史乃至华夏文明变迁与融合的影响。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或功业,都体现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的重大转折。书中主要讲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四位霸主的经历、功业,以及他们对春秋历史的重要影响。齐桓公一变则尊王攘夷,中原诸夏有了攻守同盟;宋襄公一变
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重视。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本书主要以少数民族地区村寨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宣恩灯会跟踪调查、女儿会品牌化祛魅、建始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的民族志记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
预科教育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为边远地区培养合格专门人才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高校预科教育可追溯到清末满蒙文高等学堂预科。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预科教育在我国已有70余年历史,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停滞发展、自主发展、多元发展等阶段,实践探索了中央民大模式
本书共分四卷,记述了清代前期清河县域内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清口枢纽的演变过程。“卷之一”分为图考、建制沿革、形胜、山川、风俗、坊市、公署、学校、仓储等内容;“卷之二”分为祀典、河防、驿递、古迹、户口、差徭、地亩、贡赋、物产等内容;“卷之三”分为选举、人物、历朝制书、著述文目等内容;“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