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在梳理和利用国内外西夏史研究已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围绕西夏文明的属性和历史地位这一宏大主题,针对海外学者“西夏是一个中亚国家”的论调,从民族、宗教、政治、法律、史学、文学、美术、语言、文字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和讨论,提出了11-13世纪的西夏文明是对汉唐华夏文明的重建这一观点。
《三国士族生存法则》是一本写给历史爱好者的三国历史解析读物。真正的“三国”,并不是小说、戏曲中动辄就“大战三百回合”的英雄场景,也并不只是那些闪耀着光芒、极具传奇色彩的三国“超级英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以及最终三家归晋的背后是许多许多累世公卿的豪门士族的较量。如果说汉末三国的群雄割据的争斗是一盘大棋,那这背后的棋
本书为中国古代历史通俗读物,主题是西晋灭亡和东晋建立的这段历史。西晋末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拉开帷幕。由于政治斗争的漩涡、民族冲突的硝烟以及自然灾害的洗礼,西晋政权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在这股历史的洪流中,西晋皇族与士族精英选择南迁,寻找新的生存土壤。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擎起东晋的大旗,一个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
本期共刊发近代史料7篇,笔谈文章2篇。《穷愁录》为李慈铭同治元年四月至闰八月病中之读书、见闻记录。《左宗棠未刊折件五种》收录左宗棠自光绪十年(1884)至光绪十一年(1885)折件五种;《贺涛藏友朋弟子书札辑证》收录贺涛友朋弟子书札62通;《蔡锷电文稿辑录》为蔡锷于1912年12月至1913年4月间的电稿181封;《川
近年来,大运河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范畴,相关研究见诸文学、地理、历史、经济等学科门类,蔚为大观、渐成显学。本书以江苏省内大运河沿线的八座城市(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书写对象,兼顾运河城市的“前世”与“今生”,集结江苏省内大运河研究优势力量担纲执笔,对大运河做权威历史叙述。同时,加入当下热
传统文化来自祖先对生活的体验,原本是活泼泼的,古人觉得有用,于是撰刻成文辞,蛰藏在经典之中。本书试图勾勒出日常生活里人们对传统的无心之感,让文化从古老的典籍中跳跃出来,触碰纷繁多彩的日用俗常,感召当代人的平凡时光。
《梦粱录》二十卷,是南宋人吴自牧撰写的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书中妓乐、百戏伎艺、角觝、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案例集。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30册(公元907-935年),主要讲述后梁和后唐两朝历史。公元907年,梁王朱温废唐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本书聚焦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这段历史。这六年间,中国国内由动荡纷争到团结御侮,日本由侵占中国东三省走向全面侵华,美、英、苏等西方大国的对华对日政策不断调整。作者对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线索、历史事件与人物做了分镜式描述,从一个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视角,展现了那场恢弘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到底是如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