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影像志》从中外知名摄影师作品、大学档案馆、博物馆、收藏家的海量照片中,汇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见证澳门历史的文物、人文街拍、插画、古地图、古籍等,精选近300幅澳门的风景、澳门人、澳门重大历史时刻等珍贵影像,立体、丰富地呈现澳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透视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全书由澳门时代影像澳门图片故事澳门文献
书稿所收95篇文字为作者在博客盛世上发表的文史随笔。全书95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商周、唐宋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对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历史中,许多众说不一、色彩缤纷的文艺与历史两方面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比如九鼎是真实存在过的东西吗?大老粗刘邦为何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指何人?苏东坡为什么那么幽默?古人
内容简介 唐朝,自开国至灭亡,历经二十一位皇帝,近三百年历史,有过贞观之治,经历永徽之治,再到武周代唐,终于到达空前繁盛的开元盛世。之后,一场安史之乱,搅翻了太平盛世。后来虽有短暂的元和中兴,但在藩镇割据与宦祸党争之下,最终难挽颓势。一代王朝,始于战乱,又因战乱而终。 本书用简洁、诙谐的语言,讲述繁杂的历史,还原历史的
现代化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现代化走过了何种轨迹?以解决哪些问题作为核心?与西方现代化有何种重要区别?在本世纪中叶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较优势和主要难题?本书对这些基本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全新力作。书中立足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一幅从
讲述古都南京历史上的遗迹、人物、风俗,如天地坛、江南贡院、国子监等南京历史上的地方人文遗迹,亦有南京文史中鲜被介绍的,如清溪园、古代驿站、国子监读书生活等,同样有神乐观、天地坛、江南贡院的演变等,再现古都旧影。
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
作者以汉学考证为主,历时30多年时间,在遍览古籍版本并加以考辨取舍后,对这一时期的地理、政治、天文、历法等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反复究诘,厘清、勘正史籍文本中的文字错讹,辨正由此所涉及的重要史实,撰写出数十篇校勘文章结集成册,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的阅读和利用具有极大的便利和帮助。
从公元839年最后一次日本遣唐使归国,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与明朝正式恢复官方朝贡贸易,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中断了近六个世纪。但在此期间,随着海商和佛教僧侣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联系,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日海上贸易网络蓬勃发展。基于对寺院记录、诗歌、书信、传世图像和实物以及考古发现等多类史料的细致研究,本书描绘了当时东亚海域世界
全书详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在不以革命方式改变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观及其所服务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为了使清政府有效适应现代社会,于同治皇帝在位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最终结果。清政府的种种尝试和变革措施,希望在巩固清王朝统治秩序下走一条改革的道路。由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秩序无法应对近代化的挑战,“
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中国历史分为“远古文明”“钟鼎之声”“争霸图强”“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流金岁月”“积贫积弱”“马上治天下”“重塑辉煌”“最后的帝国”“民主与新生”等几大部分,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各个领域,勾勒出中华五千年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使读者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窥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