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涉及北方草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汉代、大夏、辽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对此进行历史视域的分析。第二部分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汉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饮食文化和人口特点、草原丝绸之路问题、饮食人类学视野中的草原饮食文化、草原文化的多样性等
本书以唐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的十五道为基础,考证梳理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八十七个方镇的置废及其辖区变动情况,归纳方镇辖区变动的特点,分析方镇置废及辖区调整的原因,总结方镇辖区变动调整的历史作用。方镇辖区调整原则打破山河形便,呈现犬牙交错分布及跨州遥领的特点。方镇置废及辖区调整,缘于唐廷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及实力的较量,背后的主要动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四年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动态综述”及“札记随笔”等五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
《春秋本义》,元代程端学撰。程端学(1278—1334),字时叔,号积斋,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程端学一生致力于《春秋》经的研究和著述。其《春秋》学在朱子基础上,按照朱子的观点,完善《春秋》经的解释体系。《春秋本义》是其主要著作。 《春秋本义》共三十卷,征引文献极其丰富,达一百七十余家之多,凡前代,尤其宋代治《春秋》诸
8—13世纪是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的时期。8世纪后期开始,受国内商业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成熟的海事管理体制的支持下,阿拉伯商人开始了前往中国东南地区的远航。这条航线与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载的“广州通海夷道”基本吻合,并得到考古、文献等多重证据的支持,从中可以见到阿拉伯商人移民社区的存在。“黑石号”商船的货物在中国的运输、
本书是“长安学十年学术经典论著选集”的一种。基于古都与空间行为学的视角,梳理关于都城长安(周秦汉唐之都)的经典论述。并以古都长安研究为典型样本,借以反思中国古都学之研究传统与现代价值。近十年来,关于古都长安的研究尤以都城的空间基础、人的行为选择、政治架构与内涵,以及都城文化的外延性为热点,在建都环境、城市建造过程与景观
本书从中国文化史高峰角度对“宋韵文化”作了系统的阐释和研究,从文化大众化、宋学、审美、诗词、书画、戏曲、工艺设计、商业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最具代表性方面,对宋韵文化的历史形成、历史特征、文化精髓、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展开论述。从学术上,厘清并提炼宋韵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主要特征;从传播上,阐释宋韵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传
本书是“长安学十年学术经典论著选集”的一种。广义的丝绸之路,不仅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历史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交通路线。丝绸之路不仅连接着中国与中亚、印度和欧洲,连接着丝绸之路东部延长线上的东邻朝鲜半岛和日本,还连接着中国东南沿海至东南亚、印度和西亚北非。长安
本书收录了29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军事、职官、社会、礼俗、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唐太宗朝太子三师三少探析;唐太宗朝宗室刺史制度探析;唐代京畿地区赤畿县县尉研究;唐肃宗时北衙禁军的“分流”与“整合”等。
本书是一部基于《史记》的研读品评类著作,是一部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作者仔细研读分析了《史记》的部分篇目,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依据史料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和阐释,如孔子周游列国、赵武灵王改革、楚汉争霸,以及屈原、李斯、李广、司马相如等人物生平,形成“品录”三十一篇。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分析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引导读者进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