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浙江台州临海市涌泉镇的历史与传说、风物(柑橘与旗袍产业)和自然人文风光。全书分上下册,上册主要讲述涌泉镇历史与传说故事,如古窑址、古屋、古桥、古井、古碑与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等;下册讲述涌泉镇的特产柑橘与地方经济、旗袍产业以及旅游资源和人文风貌。书稿中配有多幅精美照片,展现了到涌泉人民晨兴理荒,带月荷锄,依靠着
《江西农工商矿纪略》,为清代傅春官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石印本,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该书详细记录了清末新政时期(1902-1908年)政府为振兴江西农、工、商、矿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办法措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江西各府州县实业兴办状况,探讨了晚清新政时期江西实业运动的各府县农工商
青林村为江油市二郎庙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历史悠久。2013年同时入选全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该本村志全面、客观、系统记述了青林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改革开放成果,为更好地留住乡音、乡貌,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怀提供了参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价值追求,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承担着教育人民的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修养。然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基于此,本书首先对中华优秀
本教程共分为8个单元,涉及习俗节日、饮食文化、运动、中医、京剧服装、建筑园林、语言文学、中国哲学等多个方面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学会相应的英语表达,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多彩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文化生活。每个单元由导入、核心文章、拓展阅读三个模块组成,其中核心文章侧重文化的深度或综述性,建立学生的文化认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围绕科学社会主义
鸡喇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东南郊,共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340户,742人。鸡喇文明史较渊远,大龙潭畔的龙山南麓——鲤鱼嘴史前文化遗址,见证了距今2.0-0.5万年的旧石器晚期、过渡期和新石器3个不同时代的文化。九头山汉墓的文物出土,为探究中原文化在柳州的传播和汉代柳州经济的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该书主要记
《昭通风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力挖掘整理昭通境内风物,以昭通境内现存风物为主,对一些已经消失或不再使用的风物,但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也作辑录,旨在保护和弘扬
本书稿共收录论文9篇,札记与史料2篇,书评论文1篇,书评4篇。内容涉及中古时期的政治、思想、美术、社会生活、文献等多个领域。作者中既有对现有史料的再发掘与研究,也有对新出土史料的分析与探讨。其中不乏对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成果。
石窝村“人因石而聚,村因石而成”。元代,此地石材被大规模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采石坑,称为大石窝。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为营建紫禁城,调集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工匠到此采石。石窝村因石而兴,石料开采、加工、雕刻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燕国就已开采利用,有“燕石如玉”之美称。本书上限追溯至村落发端,下限截至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