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文化批判的理论视域,从唯物史观、实践哲学和人学理论出发,审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人我合一”与“欲理合一”的文化价值理念如何在当代完成创造性转化,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传统文化如何服务于当代的文化实践。作者在对传统的西方现代性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论证传
《魏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正史,其《刑罚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整流传下来的“刑法志”,记载北魏一朝从远祖的部落制习惯法时期逐渐融入中原法制发展进程的历史,涉及立法、司法制度,以及刑罚种类、重大疑狱等,是我们了解拓跋魏乃至北朝法制的基础资料,也是进一步研究法律儒家化、胡汉法制融合、理解中华法系形
本书是一本关于管城的科普绘本。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是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区内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线在此交会。西周初,称管国,管城之名由此而来。3600年前,商汤在这里建立开国之都一亳。这是目前已知仍屹立于地面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为郑州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提供了重要佐证
本书为李宏塔的传记。李宏塔,河北乐亭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系李葆华之子、李大钊之孙,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本书通过档案资料和对李宏塔的访谈,立体还原了李宏塔的成长过程、工作经历和家风建设,展现了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风采。书中通过十余个章节,叙述了他从毕业参军、进入共青团和民政厅工作,在民政
本书是作者从政治史、文献学、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角度围绕《史记》的记载而展开的系列研究。所收文章秉持作者一贯的风格,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犀利的语言风格,材料征引丰富,逻辑论证严密,有些问题采用适当推论。这组文章中,作者对于既有成说,如:焚书坑儒、西楚霸王等,都做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解说,但亦能言之成理,成一家之言。
本教材是配合传统文化理论教学而开发的一本综合性、系列性、实践性活动教材。教材遵照教育部“三教”改革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传承”进行了有益尝试。全书共有26个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活动,旨在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教学寻找出了一条系统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
《中华文明通论》为中国政法大学通识必修课程“中华文明通论”的专用教材,课程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本书以现有教学成果为基础,围绕“经邦治世”“文化信仰”“社会生活”三个维度,讲述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及其成因,揭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生不已”的基本特点,彰显中华文明的发展持续性、文化整体性、文明包容性。
上海县自元代设县以来,走过了七百年的路程。七百年的时间,上海县从渔村、盐场、市镇发展兴盛,到近代孕育出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农业发达、贸易兴旺,对于上海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1992年,上海县与原闵行区“撤二建一”成立了现在的闵行区。本书主要讲述上海县的发展历程和人文风貌,通过上海人文追寻与城市建置沿革为主线,
骨科是各大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本书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为中心,在介绍1949年以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建制的背景下,将该院骨科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重点论述了该院骨科的建制与断肢再植、制度沿革、科研发展、教学工
本书作者基于对高校学生和社会读者的持续关注和广泛互动,在高校文化产业专业课程“中国文化史”和高校通识课程“文化的魅力”教学的基础上,汲取中国文化史研究和考古最新成果,设12个专题,从技术、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具体通过对38个知识点深入细致的剖析,环环相构,努力发掘三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彩篇章和演变的内在规律,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