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纪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物研究、文书考释、佛教形象分析、民间故事收集和史事剖析还原等方面。人物研究方面,考释译经大师法成的身份地位与族属,简述吐蕃宰相尚纥心儿一生的主要事迹。文书考释方面,以回鹘文契约和故事残卷为例,讨论回鹘文化与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形象分析方面,论述中国境内迦陵频伽的分布情况、形象来源与演变,补
本书收录16篇学术论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回顾上海的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回答上海从哪里来?为什么是上海?用扎实的档案文献和史料考证,呈现上海丰厚的历史底蕴。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编,主要是汇集上海史研究的最新论文及介绍有关上海史研究的学人、会议、新书信息。
本书是“丝路百城传”丛书重要读本之一。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其独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
本书聚焦1900年庚子事变的重要一环--清廷太后西狩事件,以大历史的视野,从小切口进入,串联起晚清最后二十年的历史脉络。作者引用大量史料,钩沉宫廷朝野史料,综合运用清末因为印刷技术的普及和电报的使用而产生的大量笔记、日记、回忆录、报刊时文等,还原历史细节,洞察历史走向,揭示历史现场的复杂与偶然。
本书采用探案形式,聚焦近代史上的疑点事件与人物,引用大量新见、稀见的可靠史料,经严密考证,尝试解决一些未解之谜。 本书所述近人近事,跨越晚清民国,所谓探案者,即试图发覆,揭开人事上的重重覆盖物,让众多疑案水落石出。 【作者的话】 本书所涉历史人物,有些虽为读者所熟知,揭示的却是
本书选取黔东南地区一个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化转型发展特点,洞察农业生产活动变迁,尤其近几年来政府主导的经济作物产业种植在当地推行的表现形式,结合民族地区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分析小农生产向农业产业化生产过渡与并存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社会关系变迁始末,是对中国乡村现代性的一种积极探
本书为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的一种,原书由日本青木书店1986年出版。本书为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渡边信一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批判性继承二战后日本中国古代史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战国时代至唐宋之际中国古代社会农村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剖析。从秦汉时期的分田农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土地所有,再到唐
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类公共课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交融与中外文化交汇等内容;中编分类论述了中国语言文字、古代科学技术、古代教育、古代文学、古代史学、传统伦理道德、古代哲学等重要的传统文化领域;下编则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
本书从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入手,依次论述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教学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