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近代影像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影像诠释”理论与方法的建构,从影像中诠释民族形象是对“民族形象”宏大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补充,强化了民族形象的直观性认识,强调中国近代影像携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并反映与塑造了民族形象。本书从民族精神形象、民族制度形象、物质文明形象等三个维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认证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
本书以《国语》为切入点,通过对《国语》学史的梳理来呈现经学史的演变历程。作为一部经学序列中的边缘文献,《国语》是观察经学边界变动演化的浮标。因此,本书将《国语》置于经学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梳理《国语》在经学史演变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的不同境遇,特别是历代学者对《国语》不同的认知定位,寻找《国语》在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
本书通过对清代贵州黔东南地区一个以木材种植与采运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少数民族村寨加池的描述与讨论,揭示了加池寨以房族为核心的村落社会生活样态。通过官私文献的运用,详细探讨房族在自身发展、村落内部、村落之间及区域社会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以加池寨为代表的清水江下游地区特色的房族发展模式、样态及房族在地方社会生活中表达方式的关
《武汉学研究》以贴近武汉、研究武汉、服务武汉为基本宗旨,以武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及其城市形成发展所依托的主要区域为研究空间,刊发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研究成果和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办刊思路,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首发原创的刊风。为武汉市
有很多原因让中国古代的人们提笔书写自己:让亲人知道自己的近况,记录旅行中的经历,为自己辩护、抱不平,表达对个人能力的骄傲或对生活的失望,抑或解释著书立说的缘由。许多写作者会用幽默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缺点,而那些为子孙后代写作的人,则往往采用严肃的语气。一些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些则用散文。此书选取了西周至清末3000
1945~1949年,上海劳资争议爆发的频率达到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来的最高峰,劳资关系紧张。为应对危局,国民党政权转变工运策略,从压制工运转变为控制劳工,引导工运组织为其所用,垄断工运的领导权,注重将帮会组织纳入体制。但国民党政权内部并没能集中工人运动的力量,而是分为工人福利委员会、劳工协进社、三青团等多方
开元盛世前的八年,朝廷政治一直笼罩在武则天的影响之下,可以称为后武则天时代。在这短短八年,高层政治持续动荡,发生了神龙、景龙、唐隆、先天四次政变,更换了武则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位皇帝。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在纷繁复杂的政坛乱局背后,是合同李武和清算武周两条政治路线的缠斗。本书用通俗流畅的写法,大量细
本书是一部思考与追问世界文化交往方式的历史读物。作者从全球史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叙述了从远古至近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全书以中国历史线性发展为纵线,同一时代各个文明圈的平行发展为横线,纵横交错,将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印度洋东岸地区、地中海地区等多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贸易区域串联起来,展示世界文化格局的
本书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字材料,以及钱币学研究、统计的成果,借鉴布罗代尔历史人类学中的“三时段”观察视角,重新钩稽自殷周直至汉武帝时代的货币、财政、制度、政治史实,以贝壳、仿贝、青铜块等五花八门的货币产生、竞争、统一为纲目,将列国称霸、秦亡汉兴、楚汉争雄,直至汉武帝建立统一大市场的短
本书收集了宁波大学及宁波图书馆的学者对明清两代有关宁波的文献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目录提要、汲古辨新、旧椠重刊、百家之言。本书秉持“促进地方文献文化研究,推动文明典范之都建设”的理念,发掘、整理和研究宁波及周边地区文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