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融合通史、章节体和纪事本末体的体例优点,在坚持唯物史观前提下,吸收革命史、现代化、文明史、全球史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书写范式的视角优点,以传统与现代、公心与私欲、平衡与失衡、理性与感性四个重要关系为抓手,以夹叙夹议的风格,叙述分析了从1799年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亲政到1912年清帝退位的中国历史进程。本书力求见人见
云冈石窟兼具历史、宗教、社会、科学属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只包涵中华文明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兼具数个世界级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多次碰撞与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形态。所以云冈石窟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世界性,它成为继巴米扬大佛之后大型石窟中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代表,身处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和多民族交流的辉煌。本书由云冈
本志是一部记录抗日战争的专题志。主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详细记录了宝鸡作为抗战后方,以其物力、财力和人力,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宝鸡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和记述工合、内迁工厂和学校以及迁驻军队、医院等基本情况。全书共分十三章五十三节,50万字,分两个层次展开叙述: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记录宝鸡人民对抗日战争
本书是一本地方史志。清康熙年间逐步开通了从京城通往东南各省的一条大道,途径九个省市,故称“九省通衢”,又称“九省御道”。这条御道成为沟通我国东部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长清境内的御道长一百多华里,沿泰山西侧断裂带延伸,北接直隶,南通九省,因称“百里御道”。御道带动了长清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该书主要分御道寻踪
本教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之一。本教材的编写以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为学生学习中医文化打下良好基础为指导思想,以选取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关系密切相关的内容为目标。教材的主要内容除绪论外,共设汉字文化、易学文化、儒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中医文化、遭遇西方文化
本书系统地从屯堡乡村社会的构成单位及村落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仪式分类,即家庭仪式、家族仪式、社群组织仪式、村落公共仪式、村际互动仪式五类,由此描述和探讨不同仪式类型对个人、家庭、家族、社群组织、村落社区、族群社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与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类型的相关解释理论如“乡土社会”“乡民社会”“宗族社会”“市场共
元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的朝代,其都城元大都使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由元世祖决定建造的这座大都城,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北京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如皇家宫殿、苑囿、坛庙,中央政府衙署,以及著名的寺院、道观等,星罗棋布,使都城设施更加完善。特别是元大都多元文化的发展
本书沿着时间的脉络,详尽地论述了清代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紫禁城建筑的完善和政治功能,西郊皇家园林的兴盛及园居理政制度的建立,内外城社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封爵制度与王府的涌现,八旗制度与旗人生活,宣南士乡与会馆,大栅栏商业中心的繁荣,市政管理,水源、能源和粮食等物资供应,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本书就永乐迁都北京以后的城建历史轨迹,分九章四十七专题叙述:永乐营建北京,嘉靖增筑外城,宫城、皇城、坛庙、胡同街区,以及都城管理系统与宫廷太监等详情。
《从这里望长城内外》展示承德“和美”底色,“和”是和谐,和谐不仅成就了承德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座和合城。承德市内以避暑山庄和万里长城为代表的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思想大一统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家园,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座丰碑;“美”是美丽,既有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也有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