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后来因为出现国本之争,逐渐怠政,三十多年不上朝。东北的努尔哈赤逐渐崛起,边患越来越严重。期间,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军事上发生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大量国力。1619年,萨尔浒大战中,明军大败,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仅
明世宗继位后,大力推行新政,大礼议之争后,总揽大权,任用贤臣,鼓励耕织,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同时任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剿灭倭寇。后来,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深居宫中不上朝。1550年,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入寇北京,是为庚戌之变。明穆宗继位后,推行新政,任用高拱、张居正,革除弊政,与蒙古议和互市,开放海上贸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比较
本书讲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实行削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终攻入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开创的基业基础上积极加以拓展,五次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派郑和七下西洋,强化厂卫制度,编纂《永乐大典》,大明声威播于四海。接下来,明仁宗(洪熙)、宣宗(宣德)两帝都是守成之主,无大偏失,出现了仁宣之治。明英宗朱祁镇九
本书讲述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义军并乘势崛起,逐渐消灭其他势力,终统一天下,建国大明。朱元璋一方面强化专制集权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实行削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从早期中华帝国的西北边疆,看两汉王朝的兴衰、东汉的瓦解 本书以两汉时代的西北地区凉州为中心,分析其自然与人文地理如何造就该地域的尚武文化和军事化进程,并融合了当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而产生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认同。随着西汉与东汉的政治文化与国家战略的变迁,凉州地区及其军事精英在帝国战略顺序中的位置也有升沉,并由此形成了西北武
全书涉及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惠帝、汉文帝、贾谊、晁错、伏生、倪宽、辕固、汉武帝、董仲舒、孔安国、夏侯始昌、刘向、刘歆、王莽、光武帝、贾逵、许慎、马融、郑玄、何进、董卓、孔融、杨修、曹操、王肃、曹丕、司马懿、王朗、司马昭、梅赜、司马睿等众多历史名人,包括三次古籍劫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壁出书、石渠阁会议、今文
本书讲述温州人传统性格与改革开放后创业历程。作者通过自身在温州生活的经历、见闻等,参以历史文献、社会学研究,对温州风土人情、历史社会,乃至经济发展历程与地方民俗特色展开论述,夹叙夹议,描画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温州人文画卷。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流动的塘河水赋予了温州人开放的、自由的心性,使得他们能
晚清民国时期,不少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纷纷来到上海,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报刊专栏文章等,记录他们在这里的经历和对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观感。本书即据这些记录选编辑译而成,其中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的风貌、在上海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上海官
本书收集刘节先生1949年以前发表过的论文20篇,为其主要考证文章之结集,其中有对中古史、古籍和古器物的考释文章,也有对古代语文及诸子思想的比较研究,包括《洪范疏证》《好大王碑考释》《汉熹平石经周易残字跋》《周南召南考》等,其中《洪范疏证》成功地运用比较归纳方法,广引先秦典籍及青铜器铭文考辨分析,举出篇中皇字之训义、韵
本书以历史要籍介绍为纲来统帅选文。史籍介绍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既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各时期史籍发展的概况,又对重要史著的作者、体例、基本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等有关情况作了具体说明。全书篇幅不大,但选文覆盖面广,涵盖各历史时期的重要史著,选文多为文史名篇,颇具代表性、思想性、可读性。注释翔实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学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