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共刊发七篇近代史料。《阎敬铭家书》系晚清廉吏阎敬铭致其子侄信函,《仪若日记》(四)为清末外务部尚书邹嘉来晚年日记,《屠寄致赵凤昌信札整理》收录晚清史学家、文学家屠寄致赵凤昌信函32通,均反映了清末民初政情与社会的多元面相。《〈清华周刊〉早期留学生通信补辑》辑录该刊发表的留学英、法、日等国的学生通信,为了解及研究近代
本书以时间为线,选择重要年份入手,解析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走向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此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作者试图打通清末民初,从“中国现代性”的全新视角出发,讲述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从王朝统治史、没落士大夫、“军绅”官员和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的叙述视角中拯救出来,还原一部民众的历史。
晚清时期,在外患内忧的刺激下,购买洋枪洋炮与铁甲舰船装备军队、引进西洋设备与物料仿造军械,成为军事自强运动的首轮风潮,对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武器及设备物料单向进口为主要内容的华洋军品贸易,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牵涉国家之多,在中国历代军事史上是罕见的。由于军品贸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加之资料的散见与缺失,
本书是“章太炎讲述系列”之一种,旨在研究、发掘、整理章太炎的学术思想,编纂出版章太炎研究的普及性成果。由著名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编选。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
本书主要利用报纸等一些以前不大受注意的资料,为清末十年的历史增加一个新的面相。勾勒出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化思想与社会运动,从不同角度重新观察旧王朝末年的一些新兴事物与新兴现象,厘清清末启蒙志士的主张、做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是南京最为著名的“广告语”。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家族、旧时燕,因为刘禹锡的书写,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美婉约的文学意象,亦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隽永的典故。诗中的“王”与“谢”,也因此从宏大的历史叙述中脱颖而出,进入寻常
该书为历史类著作。从清代安徽城市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体系规模及形态、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文化和教育、社会风俗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了清代安徽城市的发展过程。安徽地区的城市出现较早,在清代以前,历史的沉积已让安徽城市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就规模而言,清代安徽城市在当时的全国来说整体规模偏小,大城市不多。从形态上看,清代安徽
世界上的民族因文化而生,因文明而存。研究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基础工程。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用比较的视野,对中华文明进行重点考察,希望从宏观思考中看清文明的发展趋势,从比较研究中剖析各文明的异同,阐述中华文明发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研究回顾与展望》《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对康区的区域认知》《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川藏教区勘界史考》《记录西藏: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人在西藏的摄影活动》等文章。
本书记述了上海电信百年工运史和工会发展历程,展现了上海电信员工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和爱国爱企的奋斗者精神,展现了上海电信工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