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撰写广州湾的专著。是一位新闻记者对隐秘广州湾历史的追寻,时间跨度从1898年法国租界广州湾到1945年广州湾回归,共47年。本书除运用中方、法方、越方档案史料外,还首次运用日方档案史料。特别运用历史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的日记,官方新闻报导等一手史料,寻找丰富的现场细节。本书亮点在于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湾的
《吃透中国史·明》是不白吃漫画大历史系列第3部。明朝是为数不多由底层平民开创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历经16位皇帝,跨越276年历史。在明朝的历史中,热血的、悲伤的、搞笑的,甚至是荒唐的故事层出不穷。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明太祖,兵败被俘却能翻身逆袭的明英宗,痴迷炼丹二十年不上朝的明世宗…&hell
本书旁征博引,论证了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碰撞并影响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从宋、元朝到20世纪30年代,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其中既叙述了西方在诸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也记录了西方与中国的正常交往,既提到了西方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恶果,也没有回避这种侵略和渗透给近代中国各方面带来的一系列有益的变化
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演员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
本书稿是一部描写湖湘文化名人的历史随笔集,收录作者历年发表于《书屋》杂志的《湖湘文化十杰刍议兼论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内在精神》《打通三教的周敦颐》《诗人李东阳与茶陵诗派》《王夫之和他身后的知音》《一代醇儒与湘军鼻祖》《一生怀抱几曾开湘阴三郭的进与退》等二十余篇文章,主要涉及湖湘文化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周敦颐、李东阳、
《十七史商榷》由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撰写,陈文和等整理、校点,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又兼有历史评论的史学著作。本书主于校勘本文,将十七史全校一周,改讹补脱,计一千余条,每一条考订都有一个题目,各条字数不等,少则几句话,多的相当于一篇小型论文。十七史指宋以前的十七部正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
熊廷弼,明末辽东三杰之一,有胆知兵,以严明称,但万历、天启年间因性格刚烈,好谩骂,不为人下,招致颇多非议。他一生三入辽东,终为党争所陷,其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正是晚明政局的缩影。 本书围绕熊廷弼之死,记录了熊廷弼后十七年的人生,以及晚明的边防形势和政治争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剖析,书中一改熊廷弼过去相对单一化的传统形象,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
本书所论谏议是指在古代,百官吏民针对国家事务或君主个人生活向君主发表意见及看法,或对君主过失提出意见并规谏其改正。谏议关涉言论,君主是否善于纳谏是国家治乱的晴雨表。在治世,明君对于言者所谏之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会惩罚言者而导致言路闭塞。在乱世,上有昏庸的君主,下有谗佞的小人,言者所谏容易触怒君主或招致群小报复,导
《国际中国学论丛》旨在介绍国际中国学(汉学)最新成果,推动在发生学与跨文化视域中多元文化的对话与相互理解,侧重中西文化的沟通以及在东亚文化内部寻求一种对当代中国的诠释,让中国在主体意义上成为世界之中国、当代之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