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英国官报”。本书则选取1916-1935年有关“温州”(Wenchou)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并按照扁你按顺序加以编辑和翻译,对于学者研究近代温州地方史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区域
本书立足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诉求,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视域出发,详细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并通过对现实境遇的分析,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遵循的主要思路和核心要义进行了思考。
《徽学》创刊于2000年,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主要刊发海内外高水平徽学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讲求学术性、理论性、前沿性,开设“文书与文献”“宗族与社会”“徽商与经济”“学术与文化”“理论与综述”“比较及其他”等专栏。本书为第十八辑,分为“特稿”“宗族
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丰富的教化价值。本书以黄河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切入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河南、甘肃、宁夏等地考察黄河时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在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现
本期共刊发七篇近代史料。包括光绪年间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致李用清未刊函稿》22通,清末外务部尚书邹嘉来的《仪若日记》(三)和黄彭年同治年间的《汉中日记》,涉及晚清历史的诸多方面。发表两篇外文翻译资料,其中《五四时期学生抵制日货运动日方档案选译》,内容为五四时期中国各地学生抵制日货运动情况,特别是各地学生组织情况。
本书阐述了永嘉场地域文化的特色,初步总结和探讨了明代永嘉场地域文化崛起的原因,并围绕明代四大家族,即李浦王氏、普门张氏、英桥王氏、七甲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考察其生平历履、宦绩学业、文学成就,以及对明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本书还首次提出“永嘉场学”的观念,认为随着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广泛,有望形成永嘉场学,成为温州学的
本书共设十五章,内容包括: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舆地”诗学、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名物”写作、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博物”写作、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史传”传统、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风学”传统、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村落”叙事等。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以及“澎湖列岛”,并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清政府的割台之举给台湾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