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李自成虽占据了北京,但他对于如何掌管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显然还没有头绪。这时,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成为皇父摄政王,将全国军政大权握在手心里。孝庄和顺治母子生活在多尔衮的威慑下,随时有生命的威胁。多亏了孝庄察言观色,谈笑间化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骑兵,统一建州女真,破哈达、灭辉发、伐乌拉、吞叶赫,征服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七大恨”誓师伐明,最终倒在宁远城下,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袁崇焕手中,就此郁郁而终。下编讲述了努尔哈赤死后,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储位争夺战,最后由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手中,“后金
咸丰皇帝在风雨飘摇中接过了大清国的权柄,他很想有一番作为。但遗憾的是,一边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南方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另一边是英法联军杀进了北京城,这一次,侵略者们焚烧了被咸丰视若珍宝的圆明园。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咸丰皇帝很想振作起来,但他发现,越努力越没有效果,他也逐渐放纵起来。 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大清帝国
咸丰一死,同治即位,但同治不过是一个傀儡,朝政操持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手中。国家每况愈下,虽然中途出现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清末虽然出现了曾国藩、江忠源、左宗棠这样的中兴名臣,但亡局已定,谁也不能力挽狂澜。世界巨变之下东方王朝的最后喘息,没落帝国在千疮百孔中的挣扎令人唏嘘不已,殊死求变的帝王、不惧流
大清盛世由盛转衰的政治密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没落的转折点,起义与平乱争相上演。康乾盛世不过百年,农民起义、张格尔叛乱已渐渐掏空清王朝的国库。天理教教徒勾结太监,在紫禁城内发动叛变。这对嘉庆的打击非常大,自古造反都是发生在宫廷外,可这次造反居然就发生在紫禁城内。屡次遇刺使得嘉庆反思之余又束手无策。从嘉庆开始,清朝的皇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正因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
本书为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古格王朝史”之最终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古格王朝的建立,公元841年后,达玛之子敖松的后裔逃亡到阿里迁居的过程;当时的阿里三区各自为政,尚无统一的地方统治势力,敖松之孙吉德尼玛公抓住时机统一阿里三区,建立新的政权即古格王朝。第二部分古格王朝的兴起,历
清代自雍正五年起实行了驻藏大臣制度,一直到宣统末年。本稿将清朝所有驻藏大臣之奏折、奏片、咨、函及相关上谕、檄文等档案文献资料五千余件辑录后按官员名分别整理,并依照清季驻藏大臣奏折的朝年顺序依次排列,成此含二百多年历史之《清代驻藏大臣奏折全集》。本书充分反应了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全面行使主权的原貌,及实施治藏方略的具体
本书从自然环境、村名由来、村落沿革、农耕文化、支柱产业、商贸经济、教育事业、文化活动、医疗卫生、民俗风情、古迹遗存、传说故事、乡贤名士等诸多方面,首次对门楼街道及各村的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全面展示、图文并茂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具有存史、资政、传承、育人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而且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以及社会公德
为深入挖掘、保护、传承福山区传统文化,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互促共进和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在福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福山区政协于2019年1月起在全区范围内牵头开展村落文化普查,为出版《福山村落文化》丛书积累材料。本书为《福山村落文化·总卷》,共分为十五章,从村落溯源、建村命名、农业经济、商贸金融、乡域企业、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