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意识形态重塑与民族复兴进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需要一种全民都能认同的意识形态,而中华文化正是各阶层、各宗族和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共享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资源。只有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传承文化价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本书以十一章之篇幅,
《阎崇年史学论集》收录作者在清史、北京史、满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清史卷》三册,卷上主要包括作者对于清代几个贯通性问题的综论,涉及满洲勃兴的东北地域文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代的历史大势以及清代的法制问题。此外,还涉及明清易代之际的几个重要战役、满洲对东北地域的征伐以及顺治即位问题的考释。卷中主要围绕两个历史人物展开努尔
随着14世纪危机的爆发,由蒙古帝国构建的欧亚世界体系解体,东方和西方走向分离,逐渐演变为影响至今的近代世界新秩序。推翻蒙古统治的明朝建立起新的东亚体系,在17世纪危机到来、明朝终结之后,这一体系又被清朝所继承。 夹在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大危机之间的明代(13681644)是什么样的面貌?除了残酷、血腥、互相倾轧的政治,这
刘邦龙命归天之后,满朝文武拥立刘盈为帝,而曾身陷秦营、虏在彭城的吕雉心里清楚,只有自己大权在握,方能保全自身,的权力欲望蠢蠢欲动,此刻终于露出獠牙。 以残忍的手段杀死赵王如意、戚夫人后,吕雉临朝称制近八年,先杀前少帝刘恭,再立后少帝刘弘,玩弄皇权与股掌之中。吕雉不断产出刘氏子嗣,让吕家人为王称后,刘家的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后来因为出现国本之争,逐渐怠政,三十多年不上朝。东北的努尔哈赤逐渐崛起,边患越来越严重。期间,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军事上发生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大量国力。1619年,萨尔浒大战中,明军大败,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仅
明世宗继位后,大力推行新政,大礼议之争后,总揽大权,任用贤臣,鼓励耕织,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同时任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剿灭倭寇。后来,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深居宫中不上朝。1550年,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入寇北京,是为庚戌之变。明穆宗继位后,推行新政,任用高拱、张居正,革除弊政,与蒙古议和互市,开放海上贸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比较
本书讲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实行削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终攻入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开创的基业基础上积极加以拓展,五次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派郑和七下西洋,强化厂卫制度,编纂《永乐大典》,大明声威播于四海。接下来,明仁宗(洪熙)、宣宗(宣德)两帝都是守成之主,无大偏失,出现了仁宣之治。明英宗朱祁镇九
本书讲述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义军并乘势崛起,逐渐消灭其他势力,终统一天下,建国大明。朱元璋一方面强化专制集权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实行削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从早期中华帝国的西北边疆,看两汉王朝的兴衰、东汉的瓦解 本书以两汉时代的西北地区凉州为中心,分析其自然与人文地理如何造就该地域的尚武文化和军事化进程,并融合了当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而产生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认同。随着西汉与东汉的政治文化与国家战略的变迁,凉州地区及其军事精英在帝国战略顺序中的位置也有升沉,并由此形成了西北武
全书涉及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惠帝、汉文帝、贾谊、晁错、伏生、倪宽、辕固、汉武帝、董仲舒、孔安国、夏侯始昌、刘向、刘歆、王莽、光武帝、贾逵、许慎、马融、郑玄、何进、董卓、孔融、杨修、曹操、王肃、曹丕、司马懿、王朗、司马昭、梅赜、司马睿等众多历史名人,包括三次古籍劫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壁出书、石渠阁会议、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