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近代以来,学界关于鄞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思想、中外交流等方面的代表性论著,展现宋代鄞州的历史文化风貌。
本书以“德性”为根本线索和纲领,探寻中华历史和文明传承中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从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写起,止于战国诸子百家时代。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抓住“德性”这一根本点,通过对德性的分析和它在历史中的起源与发展的探寻,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展现的历史面貌,和德性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导向作用为阐释的立足点,以历史文献、考古研究
吴晗是明史研究大家,他一生写过两部明史:《明史》和《明史简述》,本书均收入,分为上下编,故称全编本。 收入本书上编的《明史》原有四章,现存三章,即《元帝国之崩溃与明太祖之建国》《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南洋之拓殖》。本编增补的五章(《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明代的社会经济》)
本书是三江学院古代文学老师、畅销书作者刘勃写给青少年的三国读物。整套书分三册,以“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为底本,按照时间顺序,从汉末黄巾起义开始,写到西晋建立,约30个小故事。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黄巾起义、董卓作乱、官渡大战、赤壁之战、合肥会战、六出祁山等等。本书作者文笔流畅,尊重历史,对照名著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游牧帝国对中原北部地
明清文化在前代积累之上,集传统之大成,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本书由明清史大家、中国明史学会原会长南炳文先生主编,积数十年研究心得,贯通明清前后五百余年,从整体上论述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本书既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和转变,也根据明清时期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疆域变迁的时代特点对相关文化问题进行
公元976年,太宗赵光义即位。践祚第二日,颁布五条意见(即位大赦诏),不见新格局、新气象,不见豪言壮语,但让中原士庶明白了一件要紧的大事天子换了,天下没变。太平兴国的改元,也预示了一代圣贤致力于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可天下并不太平。 太宗初年,北汉还在割据,吴越、南方的清源军,也还不属于大宋管辖;远在北境的契丹,前景如何
《载入史册的驴车上》《载入史册的驴车下》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
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将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部分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族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