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大量排瑶社会历史文化资料、瑶经、瑶歌、历史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第一手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全书共17篇章96万字。本书将对于推动广东连南排瑶历史的研究,乃至瑶族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连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稿立足于对四川德格、西藏昌都等《格萨尔》代表性流传地区,探讨“我国涉藏地区史诗流传现状”“全媒体时代格萨尔史诗传播特点”等时代话题。共分六编,21篇文章。第一编《格萨尔文化田野》:《德格龚垭寺格萨尔文化探》《岭国大将年查阿丹及城堡考析》《格萨尔文化传承的当代路向》等6篇文章。第二编《格萨尔艺人研究》:《擎纸说唱艺人白
《壮乡世外桃花源一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是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十”工程研究成果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坝美村的基本情况、土地类型、土地的利用状况等。作者在多年来对坝美村深入、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采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深入、细致地
本书稿将晚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城市整体纳入研究视野,以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这一时期云南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特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云南城市发展与变迁有着不平衡性、复杂性、被动性等特征,其发展起点低、发展慢,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强化。该时期云南城市的发展轨
东高村镇,因当初驻地东高村而得名。地处平谷区西北部,东与大华山镇相邻,南与峪口镇毗连,北、西两面与密云县东邵渠镇接壤。这部书稿全面系统且图文并茂的记述了东高村地区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囊括了东高村历史沿革、山川、名胜、寺庙、碑刻、古建、古树、战事以及各种辑录。作者田野调查扎实,采访人物众多,编写中坚持典籍文献、实物遗存与
本书稿为吴永章教授数十年工作成果之大集。书稿研究集中在南方古代少少数民族之文化、发展、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等领域,均为已发表,并在学界具有较高参酌度的佳篇。写作从研究内容到思想,都高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内容包括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鄂西地区民族
本书稿由绪论和四个主题内容组成。绪论部分由《蒙古秘史》概况、《蒙古秘史》研究综述、《蒙古秘史》逻辑体系研究的目标及意义等内容组成。主题内容由四章组成,即第一章《蒙古秘史》的逻辑起点,提出了蒙古族“一夫一妻制家庭”为《蒙古秘史》的逻辑起点的观点。第二章《蒙古秘史》的逻辑范畴,系统研究了《蒙古秘史》中贯穿整个思想内容的六个
本书以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为切入点,对中国“轴心期”文化进行批判分析,认为:殷周之际打造的西周宗法封建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或根,是中国历史上“王天下”理想的第一种典型存在形态,汉及其以后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则是“王天下”理想的第二种典型存在形态。通过对《论语》《韩非子》《庄子》《孟子》这几部堪称中国文化代表的经典论著
本书通过挖掘和梳理古今水系文明,探寻厦门这片土地上的人文之源,以厦门古今水系为线索,从寻遍厦门各地阡陌纵横的溪涧、沟渠、湖泊与地塘,到了解与水系密不可分的当地人文历史,为读者一一揭开古同安文明。
本书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吉林卷的一部分,按照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为主的编写体例确定框架结构;运用时经事纬、点面结合的方式记述史实;坚持人事结合、以事带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事的关系;采取夹叙夹议、叙论结合、以叙为主的方法展开内容。以敦化老区人民为主体,以老区发展为主线,体现历史进程特征,突出时代发展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