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日本学者吉川忠夫关于魏晋隋唐时期思想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文化资料的梳理分析,分别从中古中国的丧葬观念、服食求仙、道教洞天、对佛道两教的态度等方面论述的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作者将有关梦与死的思想与社会这个现实的舞台紧密地结合起来,描绘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本书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不仅对于中国史的
内容简介 唐朝,自开国至灭亡,历经二十一位皇帝,近三百年历史,有过贞观之治,经历永徽之治,再到武周代唐,终于到达空前繁盛的开元盛世。之后,一场安史之乱,搅翻了太平盛世。后来虽有短暂的元和中兴,但在藩镇割据与宦祸党争之下,最终难挽颓势。一代王朝,始于战乱,又因战乱而终。 本书用简洁、诙谐的语言,讲述繁杂的历史,还原历史的
现代化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现代化走过了何种轨迹?以解决哪些问题作为核心?与西方现代化有何种重要区别?在本世纪中叶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较优势和主要难题?本书对这些基本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全新力作。书中立足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一幅从
讲述古都南京历史上的遗迹、人物、风俗,如天地坛、江南贡院、国子监等南京历史上的地方人文遗迹,亦有南京文史中鲜被介绍的,如清溪园、古代驿站、国子监读书生活等,同样有神乐观、天地坛、江南贡院的演变等,再现古都旧影。
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
作者以汉学考证为主,历时30多年时间,在遍览古籍版本并加以考辨取舍后,对这一时期的地理、政治、天文、历法等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反复究诘,厘清、勘正史籍文本中的文字错讹,辨正由此所涉及的重要史实,撰写出数十篇校勘文章结集成册,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的阅读和利用具有极大的便利和帮助。
从公元839年最后一次日本遣唐使归国,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与明朝正式恢复官方朝贡贸易,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中断了近六个世纪。但在此期间,随着海商和佛教僧侣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联系,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日海上贸易网络蓬勃发展。基于对寺院记录、诗歌、书信、传世图像和实物以及考古发现等多类史料的细致研究,本书描绘了当时东亚海域世界
全书详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中兴名臣,在不以革命方式改变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观及其所服务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为了使清政府有效适应现代社会,于同治皇帝在位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最终结果。清政府的种种尝试和变革措施,希望在巩固清王朝统治秩序下走一条改革的道路。由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秩序无法应对近代化的挑战,“
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中国历史分为“远古文明”“钟鼎之声”“争霸图强”“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流金岁月”“积贫积弱”“马上治天下”“重塑辉煌”“最后的帝国”“民主与新生”等几大部分,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各个领域,勾勒出中华五千年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使读者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窥斑知
《大明最后的使臣》一部历史类非虚构作品。本书以青年郑安德肋和传教士卜弥格的欧洲之行为主线,展现了他们穿越中国南海、北印度洋,途经莫卧儿、萨法维、奥斯曼三大帝国的壮丽旅程。这次远行不仅将中国的历史变迁纳入世界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更体现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深度交流。书中详细记述了明清双方为争夺西方技术与外交支持而展开的激烈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