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书从篇幅浩大的《资治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的叙述内容和具体详赡,远远超出了《春秋》,是我国古代的一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
一个合约的签订,使大宋与契丹化干戈为玉帛,结成兄弟。宋真宗时代,最重要的事件是与契丹签订了澶渊之盟。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大事件之一。 公元997年,真宗赵恒继位。此时大宋立朝已经三十多年,帝国开始出现太平气象。与太祖、太宗致力于天下太平比较,真宗走得更远。澶渊之盟前,五代乱世权反在下遗风犹在,四川刘旴、王均之变,陈留
真宗时代的后半期,几乎就是一台精彩纷呈的活剧、大剧、闹剧。在这一场空前绝后的政治大戏表演中,真宗赵恒在神道设教这个剧本主题下,以中原大地为舞台,游戏得灵魂出窍,不亦乐乎。 澶渊之盟,为中国赢来了百年和平,真正地做到了中原士庶安居乐业,影响中国深巨。 但,和议之后万国来朝的太平景象并没有让真宗开心。当得知契丹自称北朝、称
为何一场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 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害民”的恶政? 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性及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教育、风俗、人心;从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 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
本书不仅完整地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败亡的全过程,分析了其社会背景和败亡原因,而且对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以及曾国藩等历史人物做了精准刻画,揭露了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将这一段历史融入到晚清之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将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将历史的细节和宏大的视野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理解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早期的岩画、彩陶画到汉代的画像石,乃至后来的绢画、帛画,再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成熟,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记载的是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审美追求。世事沧桑与陵谷变迁,王朝兴衰与人事代谢,世间百态与山水花鸟都在画作中有鲜活的呈现。解读这些作品,承载的同样是沉甸甸的历史兴衰。主讲人苏升乾时隔